读书日里谈读书许培良

标签:
读书随笔 |
在世界读书日里,我作为一名读书人,将再次谈谈关于读书的老话题。还是老调重弹吧,究竟怎样读书呢?
首先,读书要有选择性。书海无涯而人生有涯,因此我们要做书的主人而不做书的奴隶,就必须做到读书有选择。也就是说,有些书需要深读,有些书需要浅读。我国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在论及读书时说,要博览群书,直奔大师,为我所用,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方式。
我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选择书籍时,多围绕自己的专业进行。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所以有些数学经典著作成为我的必读之书。像我国数学史家梁宗巨的《世界数学史简编》、亚历山大洛夫的《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三卷本)、蔡天新的《数学简史》、《数学传奇》等,都纳入了我的深读书目。过去求学时,因家庭经济窘困,买不起书,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物质日益丰盈起来,所以买书已不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还选择购买了几部数学家传记,像《华罗庚传》、《陈景润传》等,看看数学家们究竟在研究些什么,以便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这类书就可以作为浅读。当然深度与浅读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关系,如果想在某些方面有所深究,有些浅读的书可以变为深读,有些非感兴趣的领域,深读得书也可以变为浅读,这一切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其次,读书的面要广一些。鲁迅先生认为: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史料记载,鲁迅先生一生中,读书达4000余种,自记书账有9000余册,个人藏书超过13000册,也就是说,鲁迅先生一生读书达2万册左右。如此巨大的读书数量,让后人无不为之惊叹。鲁迅先生读书精勤不懈,可谓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也正因此,鲁迅先生为后人留下了长达700余万字的浩瀚巨著《鲁迅全集》。
我虽然从事的是数学专业教学,但业余博览了许多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书籍。譬如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它文史哲类书籍,我认为,这些书有时读起来显得枯燥,但是坚持读下来之后,就会让自己对教育工作有一种全新的视界,在理论框架与知识结构上步入新天地,所以读书面广一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读书要讲究方法。拿到一本新书,我一般是先看前言和后记,再浏览一下目录,这样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新书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接下来,考虑哪些部分详读,哪些部分略读,就会做到合理安排。此外,读书时,我很善于在书上做标记,或画曲线或写随感,将当时所感所悟捕捉下来,这对日后总结反思是很有意义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时因产生共鸣而带来灵感的火花,这往往是很宝贵的写作素材,我的许多随笔类文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最后,读书要善于运用。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积淀,惟有在运用中才会活起来。对此鲁迅先生曾论及到,专读书也是有弊端的,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既要读书,又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解决新问题,想出新方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读书也要摒弃功利主义,对此陈平原教授曾指出:“读书,读什么书?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其实,陈教授所指的“无用”,正是“有用”之处,大而言之,它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与力量。
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论及读书时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得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一个人知道的愈多他就愈有力量”。让书香伴我们成长,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要过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就必须与书籍同行,这也是世界读书日带给我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教师,副高职称,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