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分落户“高端”取向或成户籍改革障碍

(2016-01-14 10:32:55)
标签:

杂谈

【积分落户“高端”取向或成户籍改革障碍】不少专家表示,当前不少城市都在逐步进行积分落户试点,但如果仅仅通过积分落户将城市再次划分为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那么积分落户制度反而可能成为户籍改革的又一个障碍。


当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等15座特大或超大城市均已提出积分落户试点方案。各地积分入户政策的推行,似乎为“漂一族”打开了一扇门,但严苛的条件仍像一堵墙,横在相当一部分人面前。许多人被各项条件、指标挡在了“门外”,对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门槛高”“不公平”等方面的质疑,更是从未停止过。

不少专家表示,当前不少城市都在逐步进行积分落户试点,但如果仅仅通过积分落户将城市再次划分为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那么积分落户制度反而可能成为户籍改革的又一个障碍。

落户“拼”实力

大部分城市都体现出对“年轻适用、稳定就业、较高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外来人员”的倾斜。

按照“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总体要求,推出积分落户试点城市的方案设置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城市都体现出对“年轻适用、稳定就业、较高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外来人员”的倾斜。积分落户政策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然而条条框框的政策限制又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根据广州市统计,在2015年积分制入户人员中,35岁及以下的有2974人,占总人数的66.1%;近九成拥有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约占六成。

而在上海杨浦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少小型创业公司或工作室的创业者和雇员们都表示:“不是985、211大学,没有硕士、博士学位和优秀毕业生证书,没有进大公司就业,基本上很难落户。”

而与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的积分落户条件相比,北京的积分落户条件无疑“门槛颇高”。2015年年底,北京发布的《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在参与评分前得满足5项基本条件:持有北京市居住证;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 7年及以上;符合本市计划生育政策;无违法犯罪记录。

北京之所以要设置如此高的落户门槛,在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开忠看来,是因为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北京的人口矛盾在全国最为严峻,北京市未来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在这个目标下来设定积分落户制度,需要以相对严格的办法控制人口过度向北京集中。”

“像北上广这种特大城市的确需要适当地控制人口,但这并不代表‘无计可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它们完全可以与周边的小城市、中小城镇联动发展,发展城市群,让周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特大城市同城化。”

根源在于社会福利

专家指出,积分落户只是对旧户籍制度的一种破题和过渡,并不是真正的户籍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户籍改革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它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它关乎无数人的切身利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一字之差,却衍生出诸多差异。目前,特大城市普遍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户籍改革正在推进,但这能否消除人们对户籍制度的疑虑?

据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统计,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60多种城乡间的不平等福利,这些不平等福利涉及就业、住房、医疗、社保、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不平等福利更为明显,同城同工却不同待遇深受诟病。实际上,户口本身并不重要,附着在上面的种种福利,才是人们关注户籍改革的根本原因。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理论研讨会暨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发布会上,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城市都逐步试点了积分落户制度,但如果仅仅通过积分制改革将城市再次划分为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那么积分落户制度反而可能成为户籍改革的又一个障碍。

数据显示,2015年仅有10.45%的被访者认为传统户籍制度“非常好,应继续坚持”,比2014年的12.88%下降了2.43个百分点。2015年有38.29%的人认为当前的户籍制度“有问题,但应当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逐步改变”,这一比例较2014年略有增长,再加上13.77%的人认为“有问题,要彻底取消”,合计有52.06%的被访者认为传统户籍制度有问题,剩下还有37.50%的被访者表示“说不清楚”。因此,蓝皮书认为,根据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非常明显。

此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国家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地方基于《意见》的指导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相应的探索。针对当前不少城市逐步试点的积分落户制度,专家指出,积分制落户只是旧户籍制度向新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不是终点。当前不少城市都逐步试点了积分落户制度,这种政策调整可以引导人口“梯度转移”,有效预防城市病。

有观点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户籍制度仅是一种登记制度,本身无所谓好坏,户籍制度改革要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真正让人们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到那时户籍制度将会真正淡化。另外,户籍制度改革不应只考虑精英的发展。如果把当地户口当成奖励有才能的人的奖品,把户籍改革变成让少数有能力的精英得到期望的城市户口,那么这种改革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户籍改革路漫漫

当前的户籍改革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后续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跟进。

户籍改革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分担人口落户成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治本之策。

不少人呼吁户籍政策放开大门。然而,一旦户籍大门打开,肯定会吸引大量人口进入“高福利”户籍地;大门关上,又产生不平等,存在“两难”。本轮户籍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一两难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公共资源如何均衡分配。

2015年5月25日,上海市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而拓展放宽的居住证和户籍政策:原来教育背景和职称、奖项条件不够的人才,现在可以凭“市场评价”一举拿到120分;原来要苦等7年才可能攒满积分落户,现在灵活缩短至最少两年。

而广州随着2014年《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也吸纳到了更多的紧缺工种人才。据统计,随着政策的实施,入户人员中特殊艰苦行业人员明显增加,专业技术和紧缺工种覆盖面广,其中船舶起重工、动画绘制员、执业药师等特殊艰苦行业或紧缺工种均实现了零的突破。

“广州和上海积分入户新规与过去相比,门槛的确变低了,并且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味看重学历、收入等,这值得肯定。”马晓河表示。同时,他也提到,受城市规模限制,能够落户的人数毕竟有限,更为科学地分担人口落户成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治本之策。

试想,如果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放开户籍政策,将会有多少人涌入?恐怕是天文数字。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可想而知。

可以说,户籍制度改革,既需要中央顶层设计,也需要各省市拿出魄力,积极稳步推进。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不会随着户籍改革的进行而一步到位,当前的户籍改革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后续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跟进。(陈荷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