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养老院特权化现象如何求解
(2012-10-15 16:14:01)
标签:
财经 |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10月11日《新华日报》)。
特权化源于价值理念错位
●禹海君
公办养老院特权化源于价值理念的错位。从整个国家养老体系的角度来说,公办养老院应为社会弱势群体养老起到托底作用,填补民办养老院服务的不足。可事实却是,政府公共财政大量投入公办养老院,造成了诸多五星、六星级的高级养老院。这种发展模式,显然越来越背离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功能。
原本用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竟然出现特权化倾向,不禁让人对养老的公平性感到担忧。表面上看,公办养老院受财政投入限制,大多选择“适度自营”,但因政策不明、定位不清,最终以低廉的“托底”价格接受自费老人,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养老畸态,诱使不少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优质公共养老资源。
然而,细究起来,公办养老院特权化却源于价值理念的错位。公办养老院设立之初,目的是为安置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老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无依无靠的“三无老人”大为减少。但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来临,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公办养老院承载的功能已从福利院变为提供普惠性的养老服务。
从整个国家养老体系的角度来说,公办养老院应为社会弱势群体养老起到托底作用,填补民办养老院服务的不足。可事实却是,公办养老院与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了恶性竞争态势,为了保证“亲生儿子”的竞争优势,做好“窗口”和“示范”,以彰显出自己的政绩,政府公共财政大量投入公办养老院,造成了诸多五星、六星级的高级养老院。
公办养老院的这种发展模式,显然远远脱离了养老的现实需要,越来越背离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功能。在优质的软硬件条件、价格低廉物超所值的吸引下,尤其是与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形成巨大反差的情况下,人们竞相挤向公办养老院,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公开、公办养老院自主权过大的现实背景下,拉关系、走后门等潜规则由此泛滥。
养老关乎亿万家庭的福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大事,如果放任公办养老院特权化,让需要得到养老服务的弱势群体晚景凄凉,必将损害到政府的公信力,破坏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而要根除公办养老院的特权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矫正错位的价值理念,将服务民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当做头等大事,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完善养老资源配置,实现最起码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