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实守信为民众 农超对接做楷模

(2012-07-23 10:44:01)
标签:

杂谈

  来源:中国商报县域经济导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李汝辉 2012.07.20
 
 
 
  洁白的瓷砖、蓝色的顶棚、干净的环境让菜商着实高兴。5年前,成都五块石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的上千户商家完成了最后的搬迁,分别搬进位于沙河源和踏水村的两大批发市场并开始营业。正式营业的两家新菜市不仅方便了来批发蔬菜的菜商,也让成都北门友联、古柏、踏水等地5万多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5年来,成都市沙河源农副产品超市有限公司在总经理张春燕的带领下,励精图治,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使农超市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丰收,也为当地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成为成都市“农超对接”的楷模。


居民需要放在第一位

  凌晨3点05分,沙河源菜市。“进货要两个多小时,你确定要跟着走吗?”郑东海问记者。果然,两个小时下来,记者已经彻底晕头转向了。
  卖菜本来利润就少,肯定要精打细算,货比三家。2000多斤蔬菜,需要转战市场的各个角落,找熟悉供货商购买。
  “来,苦瓜30斤,装起。”下一家、又下一家……绕来绕去,在市场里打了两个小时“转转”,虽是清早,但记者已汗流浃背。虽然记者一直在用本子记,但还是记不清买了多少菜,还不如郑东海脑子里记得清楚。按照清单将所有的菜买完了,供货商陆陆续续地将菜搬到面包车上,然后再拉到城里去卖。
  这就是每天清晨老郑必干的“活计”。沙河源农超的建成大大方便了附近的居民、菜农及菜商。但在2007年却走过了一段颇为曲折的历程。
  总经理张春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公司已经为这里投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当初公司弄地时是直接和大队及村民联系,弄来地后,我们原本打算做仓储。但后来社区找到公司,称现在要大面积拆迁,能不能改变一下用途作蔬菜市场。最终,经考察协商,决定把这里建为农贸市场。”
  但由于当时有些手续还没来得及办,被当地国土等部门认为是“非法用地”。对农贸市场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一事,友联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彬当时对成都当地媒体表示,他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建这个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实际需要”。
  张春燕说:“友联社区现有的农贸市场已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而周边的农贸市场也要拆,这样整个片区就没有市场了。但仅友联社区内的常住人口就有3000多人,暂住人口达3万多人,为解决社区居民买菜难,就需要建一个菜市场。从一开始建设时,街办、国土和规划部门都在查这个事情。我们多次把实际情况跟他们说了,这是个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最终,周围居民的理想得以实现,成都市工商局为成都沙河源农副产品超市颁发了营业执照,使其成为当地第一家拥有合法身份的农副产品超市。
  国务院2007年批准设立了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市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农副产品市场超市化作为一项统筹城乡的探索,不是简单的“农贸市场”改为“农副产品超市”的字面转换,而是对农副产品价值的提升,包含了从产地到物流到品牌营销的全过程价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有利于解决“菜篮子”问题、“菜园子”(产地)问题和“菜单子”(餐桌)问题。
  据了解,在2007年成都市市容整治当中,沙河源农副产品超市的前身农贸市场曾经被要求拆除。国土资源部推出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禁止任何行政命令强行拆迁的要求,给了农贸市场改超市政策上的依据。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沙河源农副产品超市已经成为成都最大的原产地农副产品交易超市,大大方便了周围居民的生活。

 
 
 
 
更多点击:http://www.cb-h.com/news/xyjjdb/2012/719/1271970G594GA5H246307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