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供关系拉锯 整治进场费僵局难解
(2012-06-15 14:00:02)
标签:
杂谈 |
目前,渠道违规收费整治已结束企业的自查自纠,进入到五部委清理整顿的联合检查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清理整顿才真正进入到关键的“攻坚”阶段。显见的是,联合整顿的进展和成效直接关系到零售企业的“收成”,尽管多家零售企业在自查自纠中都表态会积极配合,并自揭其短承认出一些问题,但最终能配合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自查中我们觉得有争议的费用已上报,联合清查整顿组也觉得情有可原,但至今没有五部委明确的政策,接下来到底怎么做,我们很纠结。”
6月12日,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翁海辉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由于企业自查中上报商务部等待处理的配送费、信息费等争议性违规收费还没有明确的回复处理,永辉超市2012年与供应商的合同还只是粗框架的象征性协议,关键性补充的副合同一直悬而未签。
翁海辉道出的是零售商们当前普遍的困惑。2012已至年中,但由于去年年底五部委联合启动的大型零售企业违规费用清理整顿行动,年初本就该敲定的2012年零供合同却依然是悬在各大零售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两度延期,违规收费整治难点暴露
“迟迟不签合同”在于零售商们都在观望。
截至目前,渠道违规收费整治已结束企业的自查自纠,进入到五部委清理整顿的联合检查阶段。
但日前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零售企业自查结束上报的总计1.04亿元的违规收费结果,很快遭到供应商“避重就轻”的质疑。
在不愿具名的供货商看来,零售企业自查出的1.04亿元不过是零售企业违规收费的九牛一毛。“真实的违规费用即使再加上好几个零也不为过。”该位人士表示。
在供货商们看来,五部委对零售企业的自查结果也并不满意。尤其是其中自称没有任何问题的16家企业的自查结果遭到五部委的批评。
5月25日,清理整顿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召集人、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公开怒斥,“零售商违规收费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哪个零售商没有促销活动,我敢说100%都有问题。”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五部委对整治的不满早有迹象可寻。此前的2011年12月26日,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计划,清理整顿工作将于2012年6月结束。今年2月,五部委发文称将企业自查自纠延期到5月底。
25日,姜增伟再次表示,经国务院同意,清理整顿工作结束时间由6月底延长至9月底,联合检查结束时间调整到7月底。
此前,按照五部委的整治流程,联合检查后,就是严肃整改阶段。对于检查出有违规收费的企业,联合小组要监督整改,对重点地区,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组织第二次联合督察,督察清理整顿工作情况。
最后是建章立制阶段。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分类梳理、整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统一上报部际协调小组。部际协调小组汇总分析成员单位和各省(区、市)协调小组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提出引导企业改善经营发展方式的制度措施,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但在业内看来,延期恰好暴露了整治工作的难点。商务部消费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萍也表示,渠道乱收费治理之所以延期,一方面是全国各个省份的进度不太一致,另一方面就是主管部门认为企业自查自纠和整顿的力度还不够,有待加强。
尽管商务部表态将继续加大整顿力度,各工作组也表示开始排查、抽查,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任何新的细化政策的出台。对于76家企业的自查报告发现的问题,以及每家企业违规的具体金额和自查细节,从国家商务部到各地方商务厅、工商局都未有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