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若静云
兰若静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762
  • 关注人气:2,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2019-12-11 09:57:59)
标签:

角美台商投资区旅游

角美镇东美村

东美曾氏番仔楼

99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走遍福建
闽南人喜欢将西式洋楼称为“番仔楼”,鼓浪屿岛上就有很多,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也有这样一处番仔楼,名气非常大,当地人称之为“99间”,据说里面有99个房间。“曾氏番仔楼”位于角美镇东美村墩上社,是由当地华侨曾振源于清末民初返乡而建的。曾氏古建筑群占地面积5120平米,由曾氏宗祠、闽南传统民居、西洋风格番仔楼和一座两层红砖洋房组成,布局上以家庙为中心三横三纵,规模宏大。东美曾氏番仔楼虽然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依旧气势不凡,于今年10月份荣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去曾氏番仔楼的途中经过东美古街,令我有点惊讶的是这条乡村街道竟然非常繁荣,街道规划整齐,两边的骑楼古色古香,回家一查,原来东美街市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街道两边的红砖骑楼中西合璧,仔细看有很多老字号招牌。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家训,令人印象深刻。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穿过东美古街,终于来到曾氏番仔楼前。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从边门进入,来到前院的大石埕。曾氏建筑群从纵向依次为前院、家庙和平房、中院、白楼、后院、红楼和后花园。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家庙旁边各有一座三进平房,三座建筑一字排开。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家庙正门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从家庙边的巷道可以隐约看到后面的白色洋房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家庙建筑群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栋独立小洋房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墙裙上的花砖装饰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左右两侧的洋房基座下都有这样的圆形通风口,闽南地区遇到雨季比较潮湿,而这样的通风口有助于保持房子干燥。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这是个小边门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边门外是条小河,应该是九龙江的支流,以前的大户人家往往有类似这样的私人小码头,船可以直接靠岸。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中院后面是一栋白色两层洋楼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洋楼左右两侧各有楼梯可以上楼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洋楼外部装饰精美,有各色浮雕和花瓷砖,据说瓷砖是英国制造,当年专程运回国内的。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白楼两侧各有一座钟楼,至今依稀可见时钟图案,想象百年前一定非常时尚,光彩照人。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白色洋楼的后面还有一栋两层红砖洋房,可惜无法进入,只能站在白楼的阳台观望。红白洋楼之间有三座廊桥相连。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这是白色洋楼的走廊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站在这里可以俯瞰中院各建筑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白色洋楼边的宾楼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站在宾楼上望中院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可惜大门紧闭,无法进入后院参观。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最后从网上下载一张航拍图,有助于了解曾氏番仔楼全貌。
福建角美6:东美村·曾氏番仔楼(99间)

曾氏番仔楼的主人曾振源在下南洋期间吃苦耐劳,又有做生意的天赋,先是给人打工,赚到第一桶金后自己开了“丰源货栈”,从此走上经商之路。鼎盛时期在东南亚地区开了许多分号,后来又做船运生意,成为当时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成功之后的曾振源耗费白银17万两,历时14年在家乡建成这座宏大的番仔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