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厦门大八景之 “天界晓钟”

标签:
厦门大八景天界晓钟醴泉洞长啸洞抗倭将军石刻 |
分类: 厦门风情 |
天界寺我去过很多次,有几次还是从那里翻越五老峰到达南普陀寺的,因此虽然好几年没去,还是很轻易地就找到它。
整个天界晓钟景区有五大部分,即醴泉洞、天界寺、黄亭、长啸洞和旷怡台。
第一景就是著名的“醴泉洞”,老厦门人称之为“仙井”,因为大石洞里面有一口古井,据说井水甘甜,是泡茶的好水,但很多老厦门人去那里并不是去汲水泡茶,而是去“探仙井”。
洞边有一株粗壮的古榕从半山处顽强地生长出来,将枝干伸向天空。
天界寺门口如今已经改造成一个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厦门风光。
我在寺庙厨房边的一个角落里发现这个石刻,看样子厦门清乾隆诗人黄日纪与天界寺颇有渊源,难怪这里有很多他的题刻。
这是寺庙的后山,从这里开始向上,一路都是摩崖石刻。
最左侧的石刻有点意思,是天界寺住持月松的题刻,说的大致是有信徒捐了八十两银购置了九坵水田给寺庙,不许徒子徒孙日后典卖给他人。寺庙通常分为十方丛林和子孙庙。十方丛林指的是比较大的寺庙像南普陀寺,能接收往来流水僧挂单居住的,丛林由僧人们共同管理。子孙庙通常指小庙,庙产可以由师父传承给徒子徒孙。估计月松住持就是担心将来圆寂后,徒子徒孙出于各种原因典卖给他人。以前的寺庙出家僧人通常得耕田出坡自给自足,所以斋田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题刻,很有趣哦!
这是天界晓钟景区的第三个景点 -
黄亭遗址,也是黄日纪曾经的读书处。
再往上就是第四个景点 - “长啸洞”,洞顶有两块巨石分别镌刻“天界”和“仙岩”。
长啸洞内布满了石刻,但最有价值的是明朝三位抗倭将军的唱和诗,也是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神机营右副将军后军都督施德政、部将李杨、福建南路参将徐为斌同登醉仙岩赋诗唱和,并由徐为斌勒石于此。
骆驼峰上有两块石板横跨于长啸洞的巨石上,从这里走到对面的巨石有几分惊险刺激。
俯瞰天界寺
这里就是"旷怡台",居高望远,心情舒畅,远近风光尽收眼底。
几年不来,发现厦门又多出了不少高楼
想象两三百年前这里的山水画面,那才真是心旷神怡啊!
站在这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万石岩的“象鼻峰”和厦门小八景之一的“万笏朝天”景区。古时候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石头,有如奏板,因此被称为“万笏朝天”。我记得以前植被没有这么茂密,可以看得很清楚。
万石植物园里面除了“天界晓钟”外,还有不少老厦门的小八景和景外景,像“万笏朝天”、“高读琴洞”、“中岩玉笏”、“太平石笑”和“紫云得路”,留待将来有空再去慢慢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