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厦门影像(11):寻找厦门古城墙

标签:
厦门古城墙出米岩曼倩偷文物保护单位杂谈 |
分类: 厦门风情 |
一直听说厦门有段古老的明城墙,照片和博文看了不少,却一直没能亲眼去瞧瞧。这个炎热的夏季里,不知为何人也变懒了,哪里都不想去,一天到晚躲在空调房里乘凉。终于等来个稍微凉快点的天气,于是背起了相机,去寻找那段埋没于闹市之中的古城墙。
知道古城墙大约在文化宫后面的山丘上,但我还是选择了走稍微不一样的路,从“出米岩”的小巷子里进入。“出米岩”本来是同安三奎山的一处名胜,那里有一石崖称为“华盖石”,石中有一洞。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入闽,少帝难逃经过此地,粮草断绝,幸好此洞有米流出接济了小皇帝,故名“出米岩”。清末厦门古城北一带有间土地庙名“福保宫”,有同安小贩在这里做生意兼跳神,迁走了土地公,并改庙名为“出米岩”,从此这一带的街巷遂以庙名。出米岩小庙于1938年毁于日军的轰炸,但地名却保存至今。
从出米岩进入,竟然与“陈公祠”不期而遇。
在出米岩里转来转去,终于从这条巷子里走出来。
外面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一点也不像在市区里,仿佛某个城乡结合部
。
站在坡道上可以看到那栋像宾馆似的的文化宫大楼,真怀念原来的老文化宫啊!
继续前行到达古城墙脚下,眼前是这个醒目的亭子和里面的重修厦门城墙碑记。
从上面的碑文得知这段古城墙既是省级文保又是市级文保单位,但不知为何沦落成如此这番境地,简直就是个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地,令人不忍直视。
这段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作用是防止倭寇入侵。施琅收复台湾后,曾在明代古城内成立水师提督衙门。康熙二十四年,城墙扩建,周长大约2000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如今遗留下来的仅不到百米。
明代的厦门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设有城门楼,东门名启明,在今天的华侨大厦东侧;西门叫怀音,在今天的大同路思明东路交界处、南门叫洽德,在今天的桥亭街附近(即中华路和中山路交界处)、北门叫横枢,在今天的陈公祠堂旁。
一块桃状石头上刻有“曼倩偷”三个字,不知所云,回来上网查后得知碑刻是引用了东方朔偷桃的典故。东方朔,字曼倩,为人诙谐滑稽,神话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三次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
城墙古榕蔽日,落叶满地,一派荒凉。
有模特专门来此地拍照,我就顺势也拍她一张。景色越荒凉,越衬托出MM漂亮。
顶部平台上非常脏乱,应该很久没有人来打扫了。
不知为何身为省文保和市文保单位,古城墙竟沦落到这等地步,实在令人心痛。有段时间盛传市政府要在此地建一个遗址公园,创意非常好,既保护了古城墙,又可以使民众更多的了解厦门的历史,同时也给大家多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一举多得,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情,但不知为何迟迟没能实现。有关部门好像对遗址也不重视,无人问津,如此对待文物,实在看不下去!
静云注:
那日去参加一个关于厦门古城墙的文化沙龙,补充以下几点信息:
1)如今的古城墙属于部队的地界,要改造成遗址公园有一定难度。
2)古城墙拆于1928年。古时候的厦门岛有七池、八河以及十三条溪,可以建设的陆地比较少。以前的海沧是属于漳州管辖的,当时漳州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好的城市规划,如果当时成功实施的话,重心将会移到漳州去。但不知为何那个规划没有实现,于是厦门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古城墙阻碍了当时城市的建设,于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被拆除,土石刚好用于填埋附近雍彩河的池河低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