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卡:基于科学实在主义的社会科学与人类解放
(2012-03-31 20:19: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于学者 |
这是介绍巴斯卡的社会科学哲学的一文,承接上一篇(那一篇介绍他的自然科学哲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4a734901012gm3.html)
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28日,“域外”。很遗憾,同样没有网络版。
另外,鉴于“社会科学与价值中立”的问题相对复杂,我将另文讨论。
目前,我们的讨论存在着诸多问题。
巴斯卡:基于科学实在主义的社会科学与人类解放
徐立峰 唐世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斯卡首先需要从第一本著作中的自然科学迈向社会科学,回答“社会科学是否也是科学”这个关键问题。巴斯卡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是一目了然的,它同样可以凭借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探求机制;但同时鉴于社会科学所处的环境不是封闭的,其所有理论都是解释性的,而不具备预测性。据此,巴斯卡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
最关键的是,巴斯卡指出,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社会科学才得以可能,正是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质以及自然主义的界限。它一方面植根于自然世界,从其涌现而来,形成一种“社会行为的变型模式(transformational model of social activity)”;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包含着自我解放的目的,社会科学是历史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
由此,巴斯卡揭示出社会科学是非中立的,(这也是他所认为的解释学传统与实证主义皆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在实践上有其应用,并且在逻辑上也囊括了价值和实践判断。基于科学实在主义之上的社会科学具有内在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巴斯卡认为,正是这种双重层面上的非中立性使得“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解释与解放、科学与批判之间的二分法土崩瓦解,因为这使得解释性的理论具有了解放的动力(emancipatory dynamics/impetus)”。经由科学实在主义的视角,巴斯卡意在重新恢复社会科学与哲学应有的地位,将它的开放性、批判性、解放性重新显现出来,而这本身也是他所认为的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
巴斯卡将解放定义为获得自由的特定性质的种类,从无所意愿无所欲求,到有所意愿有所欲求。在他看来,自由就是知晓一个人的利益,并且掌握去实现它的资源、能力与机会。但巴斯卡也清醒地意识到,任何科学理论的批判和实践都不是马上能生效的,
然而没有解释力的批判是不充分的,为此,巴斯卡认为,必须同时引入因果机制的解释性才能满足人类解放的要求,他将这称为解释性批判(explanatory critique),这构成了人类科学的解放的潜力,保证了在引入价值关切的同时奠定足够的因果基础。在巴斯卡看来,“解释性的知识是理性的自我解放的必要条件。”他强调,那些受压迫者(无论是由于权力、制度、结构还是资源)比那些支配他们的压迫者拥有更多对于知识的兴趣,而压迫者则希望被压迫者一直处于蒙昧和无知的状态。正因如此,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受压迫的人们才拥有了解放,也就是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的可能。由此巴斯卡可以自豪地宣布,社会知识非但不是导致支配的工具,反而是带来人类解放的力量。而这也解释了社会科学为什么总是时不时地面临来自压迫者的攻击。
无法否认的是,尽管科学可以给那些受到支配的人以更多的智慧,尽管对于机制的调控可以给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更多掌握,但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仍然可能会缺乏进行必要反抗的力量,全人类的未来也面临着更多的未知。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有了基于科学实在主义的社会科学,我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解放了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解放一定也是实践解放,而不仅仅是认知解放。正如巴斯卡的支持者科里尔(Andrew Collier)所说,“解放的主要工作不是认知的,而是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抗争和变革,是打破一些现有的社会结构,并建立一些新的社会结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