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决裂”:说明与回应
(2011-02-12 16:42:42)分类: 学术话题 |
我的“与“口号型”文章决裂!” 短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0期4版(评论版)上发表后(http://sspress.cass.cn/news/16118.htm),引起了一定关注。由于这篇文章较长(全文约有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编辑同志做了大量删节,而且将其中被提到的文章的作者名字和发表的刊物的刊名都删去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现将这篇短文的“重要说明”部分放在这里。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上一篇文章中被提到的作者的支持。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谭秀英编辑和《当代亚太》的周方银编辑的诚恳,感谢李开盛同乡的宽容。他们的支持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动力和标志之一。【这不意味着他们同意我对其他作者或文章的批评。文章的批评都是我个人的观点】。
【原文中的说明】
【在进入实质性批评之前,有必要做几点申明和说明。
首先,我之所以要呼吁与这三类文章决裂,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就十全十美。事实上,我之所以要呼吁与这三类文章决裂也是给自己树一个标准。
其二,我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图。我对每一位以下被提到的学者都心存尊重。他们曾经或者将会做出很好的研究,而我也相信并衷心希望他们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以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进步。
其三,我很清楚自己这么做有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我愿意为中国社会科学的进步付出的一点代价。因此,我也希望以下这些被批评的工作的作者们能够对中国的社会科学进步作一点“自我牺牲”。进步经常需要牺牲,包括自我牺牲。
第四,我所讨论的是研究型文章中的“标签型/判定型”文章。纯粹的政策性文章不在我的讨论范围。纯粹的政策性文章不需要贡献新的知识,而更多地需要告诉我们怎么办。因此,政策性文章注定是“口号型/呼吁型”的。但显然,好的政策应该是基于好的科学研究之上。因此,空洞无比的政策性文章也是需要被决裂的。
第五,我的讨论不涉及以下这些作者对某些学说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即便这些作者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文章仍然不是足够好的研究型学术文章。】
对质疑的回应
在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反响不小。大部分可能是支持的,但也有一些质疑。从目前看,这些质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a)
b)
c)
2.
3.
a)
b)
最后,有人会说,政策性的文章另当别论吧。我同意:政策性的文章很多时候不能有太多的篇幅来进行论证。不过,好的政策性的文章必须有好的研究作为支撑。这是因为所有的政策都是基于某一个理论:我们应该做A,因为我们要达到我们的目标B。那我们一定要问:你怎么知道A一定能导致B?。如果你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你才算是有点政策头脑,否则就没有。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必须有理论。而目前我们许多看起来是政策性的文章事实上是在假装是政策性的文章,因而是“假装是知识”【这类文章是我第三篇“决裂”文章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