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食经|清明食节
标签:
清明江南美食青团长江三鲜 |
分类: 杂谈 |
天气忽然间由寒转暖,似乎从严冬直接进入到盛夏,如果不是三天小长假和不期而至的纷纷骤雨,我们都几乎要不记得现在时值春日、正当清明了。
江南人讲究“不时不食”,于是就连清明的食物也惹上了一派初春气息,青涩而明快。正如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青团在清明时节迅速抢占了餐饮市场。各大食品厂,无论是否以糕团见长,都纷纷推出自家的青团,还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一个发明青团的人实在是很有才,竟能将春季的色彩染上糕团,令人似见到萋萋芳草,联想起万物萌芽,品尝到春天的味道。青团之青,确实是来自植物的汁液,不过配方并无定论:过去常用艾草,如今多用麦青,此外农家也会用其他绿色蔬菜或野菜。
我个人最爱艾草青团,有一股独特的艾叶清香,只可惜艾草季节性太强,又少有人种植,于是艾草青团愈来愈少见了。如今更常见的是用麦青汁染色的团子,麦青的绿色比艾草更鲜亮青翠,外观漂亮、易于获得、成本又低,自然受到食品厂的钟爱。只是对于偏执的我来说,即便麦青也是天然食材,但少了那阵草本芬芳,总莫名觉得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记得一次偶然机会在上海朱家角一家小店吃到过新鲜出炉的艾草青团,艾草的芳香远远便能闻到,一口下去,口感更加的Q弹,豆沙馅和艾草的味道也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
贪吃的人们到了清明节,倒未必首先想到青团,清明时节上市的“长江三鲜”才是一年来的期盼。所谓“长江三鲜”指的是长江流域的三种江鱼——刀鱼、鲥鱼、河豚(或鮰鱼),由于都是咸淡水两栖的洄游鱼类,因此同时具有河鲜的细嫩和海鲜的肥美,此外整日与长江激流搏斗的生活更赋予了它们紧实有力的肉质。
刀鱼如今几乎是“天价”的代名词,虽然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政策原因,刀鱼的价格有所下滑,但仍是市面上最昂贵的食材之一,令普罗百姓望而却步。如果无力负担赛过黄金的江刀,到老半斋吃一碗刀鱼汁面也是不错的备选方案,虽无鱼肉,却有鱼鲜——也许有人觉得30块吃一碗光面太坑,但在一斤刀鱼至少3000大洋的当下,还要啥自行车?
张爱玲曾将“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无尾”列为人生三大憾事,其实鲥鱼虽多刺,却也不比鳊鱼、鲫鱼乃至刀鱼更多。一尾好鲥鱼,加酒糟蒸熟,便是人间至味,顶顶要紧是不可去鳞,因鲥鱼鱼鳞下有丰富脂肪,一蒸便融入肉中,鲜香馥郁。如今长江鲥鱼濒临绝种,市面上多是引进的非洲鲥鱼,其鱼鳞不如长江鲥鱼来得肥腴美味,算是一大憾事吧。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早在千年之前,苏东坡就知道春天是食河豚的最好季节。河豚剧毒,但古往今来多少贪嘴之人趋之若鹜,既因河豚肉着实鲜美,值得拼死一尝;也恰是因为它剧毒,才引得猎奇冒险之士纷纷一试这在死神口中夺食的惊险。其实河豚只有部分脏器有毒,只要师傅手艺得法,除净毒素后是绝对安全的。
不过离开了江南,在同样盛产河豚的潮汕却有着不同的讲究,在潮汕人心中,河豚味虽美,却没必要急于一时。既然河豚春天毒性最强,那就等过了春天,毒性几乎没有的时候再做烹调也不晚。真可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