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饭店——石家酱方

标签:
tt苏州苏菜美食 |
分类: 华东美食 |

《中国美食探秘》中提到了木渎的石家饭店,不过节目组拍摄的并非他家最著名的鲃肺汤,而是石家酱方。这次来木渎,我们又去了石家饭店,除了与那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鲃肺汤重逢之外,亦品尝了一下这道石家酱方。
上次我们去的是石家饭店的老店,位于中市街;而这次则是去了新店,位于灵岩山脚下,同时也是石家的旗舰店。新店和老店虽是一母同胞,但就像武松和武大郎一样差异巨大:新店无论店面规模、内外装潢、菜品卖相、乃至价位都比老店豪华了太多;唯独这味道,我却觉得还是老店来得地道些。新店和老店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新店很适合商务宴请、阖家筵席等体面的场合,而老店则能满足我这种老派人士对正宗和传统的追求。

苏州人吃菜最讲究时令,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食物,即便是一块猪肉,也有严谨的时令性:春天吃樱桃肉、夏天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酱方。酱方在诸般苏帮肉菜中最是浓郁肥糯,极适合冬令进补。我们是外来客,不如苏州人那般守时,洋盘地在这金秋时节点了酱方。不过石家酱方作为石家饭店的看家名菜,是无论何时都值得品尝的,反季就反季吧。
酱方又称“一品肉”,堪称“苏造肉”中的至尊之作。取一块约重一斤六两、约十五公分见方的五花肉,先在沸水中以大火稍煮以祛除血水,再与酱油、绍酒、糖、八角、桂皮、茴香、香叶等以小火焖煮使之酥烂入味,最后上笼蒸制以定型并使肉质更为酥烂,装盘后淋上酱汁即可。做法看似简单,但其实极考验厨师的火功修为,一块好的酱方应当内外皆烧至酥烂入味,吃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石家酱方的火候非常到位,肉质彻底煨至酥烂,轻抖一下盘子就会跟着荡漾,只需用筷子轻挑就能把整块酱方轻易肢解。调味也很出色,酱油和糖的比例恰到好处,甜咸适中。在酱方的截面顺着五花肉的纹理能看到清晰的分层,瘦肉呈现酱油的褐色,肥肉则呈现琥珀色,既体现了五花肉出色的肥瘦比例,也说明长时焖炖将味儿入得彻底又均匀。
尽管石家酱方的火候和调味都很出色,但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没能做到“肥而不腻”。按理说,经过长时间的先焖后蒸,酱方的油脂应当全都融化殆尽才对。可问题在于厨师没有换一个干净的盘子装酱方,而是将蒸盘直接作为盛器上桌,化掉的肥油可全都留在蒸盘里呢!这就导致酱方的上半部是本就较为肥腻的外皮和肥肉,下半部虽是瘦肉却浸泡在浓浓的猪油之中。原本肥瘦肉应当是互补的,一起吃来兼有肥肉的香糯和瘦肉的鲜酥,但由于这油脂没有完全蒸出来,加上额外的肥油,造成了失衡,吃来自然会觉得太过肥腻。除了酱方以外,本可以解腻的青菜也一同浸在油中,吸饱了油脂后愈发肥腻。
其实应该说,这次的酱方做得并不差,初一两口确实体会到了入口即化的绝妙感受,配上白饭亦非常对味。但一招棋错满盘皆输,由于容器内的大量积油,使整道菜太过于肥腻,冷掉之后更是无法下咽。对于俊俊这种怕油的人来说,每吃一口都要滴大半天的油才肯入口,没吃几口只能作罢。除油腻的原因外,一斤有余的酱方对我们两个人来说也太过巨大,确实力不从心,最后只能无奈地造成浪费,着实教人惋惜。
在江浙沪的不同饭店都品尝过酱肉类的菜肴,发现容易令人肥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酱肉是必须花功夫、花时间来精工细作的菜,其实并不那么适合追求效率和速度的饭店;假使真花上几个小时来小火慢煨,想必顾客又要牢骚满天了。饭店里的红烧肉通常质量都还不错,较容易做到肥而不腻,一则因为切块较小利于油脂释出,二则因为红烧肉有一道事先油炸以增香并走油的工序,但可惜这一经验不能推广到大块的酱肉。有一个设想,或许可以参考广东人做广式东坡肉去腻的做法,在焖煮前先把汆熟的五花肉用针稍微扎一点不起眼的小洞,然后放在浓茶中浸泡,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去油,更能使肉吃来带有清幽的茶香,下次可以自己尝试看看效果如何。
石家饭店(灵岩山店)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灵岩山风景区箭河路1号
电话:0512-66797778/66797779
前一篇:山景园VS王四酒家——叫化鸡
后一篇:黄均记PK黄但记——陈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