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饭店——鲃肺汤

标签:
tt苏州苏菜美食汤羹 |
分类: 华东美食 |

木渎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小镇,但就是这么个小小的镇上出了不少著名美食,其中又以鲃肺汤为佼佼者。可以说对鲃肺汤早有耳闻,只是因一直未有机会专程去木渎游玩所以始终无缘品尝。这次造访木渎,第一站就定在了镇上最著名的饭店——石家饭店。
看起来颇不起眼的石家饭店其实曾是无比显赫的著名酒楼,它创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创始人石汉初创时店名为叙顺楼,直到1929年国民党元老李根源为其改名为石家饭店。也正是在民国时期石家饭店的地位达到顶峰,很多国民党要员都是这里的常客:包括于右任、李宗仁、李济深、沈钧儒、张治中、邵力子等,再说些其他领域的名人:盖叫天、周信芳、张大千、黄金荣、杜月笙(越来越不对了……),可以说在那个年代石家饭店堪称江南最顶级的食府之一。
虽然同样是苏帮名店,但石家饭店与松鹤楼、得月楼等的菜肴颇有不同,可谓独成一派,被称作“石菜”。可如今与观前街的熙熙攘攘相比,小镇上的石家饭店却显得有些落寞,即使到了饭点也只有几桌客人,且大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地理位置的问题使得石家饭店的处境有些尴尬,木渎本就不是热门景点,依靠游客不是长远之计,主要还得靠街坊生意,但当地较低的物价水平迫使店家只能降低成本来降价,于是供应菜品只能说中规中矩,石菜也逐渐失去昔日的光辉。
尽管整体的调味都很不错,但受到成本的限制,一些名菜达不到原本应有的风味:三虾豆腐因为虾肉、虾脑、虾籽放得不够所以鲜味稍欠;虾仁锅巴非常香脆,但由于虾仁的量偏少因此有些单调;鸡油菜心则是因为不当季,冬天的青菜储存着大量的糖分非常美味,可现在不巧是口感最粗糙的季节。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性价比很高的店,而且看家的鲃肺汤非常美味,总算不虚此行。

鲃鱼又称斑鱼,属于河豚的同种但无毒,是太湖的特产鱼类。吴地的当地歌谣《十二月鱼谚》中说“八月斑鱼要吃肝”,鲃鱼的最佳品尝季节正是中秋前后。正如鱼谚中所说,鲃鱼最美味的部分是其肝脏,或云鲃肺,入口即化而味极鲜美,可与鮟鱇鱼肝相媲美。
石家饭店不愧是一家与众国民党元老有着深厚羁绊的饭店,鲃肺汤就是因于右任的造访才名扬天下。当年于右任游玩穹窿山后在山脚下的石家饭店就餐,恰逢斑鱼正 当季,于是品尝了当地名菜斑肝汤。可是由于陕西人于右任和当地老板的对话基本算是鸡同鸭讲,误把“斑肝”听成了“鲃肺”(另一说是当地人本就把鱼肝称为鱼 肺),兴之所至还做了首诗曰“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这道汤就这么误打误撞地易名为“鲃肺汤”。
我们在扬州的食为天也曾吃过鲃肺汤,采用经典的淮扬菜做法,将整条鲃鱼与鲃肺一同放入浓鸡汤炖煮。味道确实异常鲜美,然过浓的鸡汤味掩盖了鲃肺高雅的鲜甜味,略有本末倒置之嫌。石家饭店则是目前唯一坚持以古法烹制鲃肺汤的店家,在康熙时《食先鸿秘》、乾隆时《随园食单》、嘉庆时《调鼎集》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这道菜,该项技术如今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园食单》中关于鲃肺汤的记载是这样的:“班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酱油)一分;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杀去腥气。”石家饭店遵循了“分肝、肉二种”的做法,只取鱼背部最嫩的一块肉和鲃肺,其余皆用于烧汤;不过在具体做法上并不像《随园食单》所写以鸡汤炖煮,而是仅以剩下的鱼肉和鱼骨做汤,以此保持鱼的原汁原味。最重要的是下鲃肺的时机,切不可在伊始就下入,否则鲃肺会太老,要使鲃肺处在将熟未 熟的境界,如此方有入口即化之感。
关于鲃肺汤的介绍,大才子费孝通已有珠玉在前,在此引用:“斑鱼原是太湖东岸乡间的家常下饭土肴,各家有各家的烹饪手法,高下不一。大多也知道这鱼的鲜味 出于肝脏,但一般总是把整个鱼身一起烹煮。叙顺楼的主人却去杂存精,单取鱼肝和鳍无骨的肉块,集中清煮成汤,因而鱼腥全失,鲜味加浓。汤白纯清澈,另加少许火腿和青菜,红绿相映,更显得素朴洒脱,有如略施粉黛的乡间少女。上口时,肝酥肉软,接舌而化,毋庸细嚼。送以清汤,淳厚而滑,满嘴生香,不忍下咽。”从我们的真实经历来看,无论做法还是体验都与费老的记录基本无二,看来石家饭店鲃肺汤的做法确实是多年传承而来。
石家饭店因位置偏僻造成必须限制成本,调味虽不错但总有缺失,实在可惜。尽管如今在灵岩山下新开了家旗舰店,专做游客生意,但毕竟仍不能与观前街的繁华相比。饭店的烹饪技术和文化底蕴都很重要,但在现在这个年代,少了营销学与管理学的指导,毕竟只能走向没落。即便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石家饭店,不也是靠着民国诸元老的捧场和宣传才名声大振的吗?
前一篇:得月楼——得月童鸡
后一篇:林林牛杂屋——萝卜牛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