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说月饼

标签:
tt节日点心杂谈 |
分类: 杂谈 |

时值中秋,应景一下,聊聊中国人每年此时的头等大事——吃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不像粽子那般始终和某特定历史人物或事情相关联,而是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最可信的便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月亮崇拜的民族,自魏晋以来拜月便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重要活动,而形似月亮的月饼就是重要的祭品。而有具体典故的说法则有如下:一说由纪念殷商太师闻仲(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的“太师饼”而来;一说唐朝大将李靖于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凯旋归来献上的“胡饼”而来;一说杨贵妃嫌“胡饼”不好听,就以彼时天上的圆月为名,称其为“月饼”;一说元末刘伯温利用中秋时节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馅儿里附上“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来传递信息,最终起义成功,正式称呼此饼为月饼。此间诸事,皆坊间流言,虽不足信,却给中秋吃月饼凭添了些许趣味。
还是说回月饼本身。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的月饼不尽相同,除却冰淇淋月饼、冰皮月饼等新式月饼外,我吃过的传统月饼有广式、苏式、京式三种。此外还有潮式(潮汕朥饼)、滇式(云南云腿月饼)、徽式(徽州梅干月饼)、衢式(衢州麻饼)、秦氏(西安水晶月饼)等不同品种。

现在中秋节作为礼饼在市面上最常见的是广式月饼,馅料又以莲蓉最为经典。广式月饼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89年)一家叫“连香楼”的糕酥馆,该店用莲蓉作月饼的馅儿,非常受欢迎。宣统二年(1909年),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过该店月饼后非常满意,但觉得“连香”不雅,建议改成“莲香”,又手书了“莲香楼”招牌,并沿用至今,莲香楼也被誉为“莲蓉第一家”。去年去广州时跟着俊俊去莲香楼吃了顿早茶,印象颇为深刻;今年又蒙俊俊记挂,中秋前夕收到了两盒莲香楼的莲蓉蛋黄月饼,在此感谢!
莲香楼的莲蓉吃来确实名不虚传,比起平时吃的更多了几分细柔。这次收到的莲蓉月饼是红莲蓉月饼,红莲蓉是指用只去外皮不去内皮的成熟莲子所以呈现红褐色,同时采用红糖来增强红色;相应的,白莲蓉就是由去掉内皮的莲子加上白糖做成的。通常说来红莲甜味更重香味也更足一些,而白莲口感更细滑香味更清新(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红茶和绿茶的区别),从中医角度来看红莲补血而白莲补气。个人口味不同,所以没有所谓白莲好还是红莲好之说。
说到莲蓉月饼,上海的杏花楼也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上海最早的粤菜馆之一(1851年),20世纪初出现的杏花楼月饼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记得小时候中秋最喜欢的就是杏花楼月饼,因觉得这是最地道最经典最优质的月饼,大抵和俊俊对莲香楼的感情差不多,想到如今颇有些年轻人对这些经久不衰的老字号不屑一顾,却觉得那些五星级大酒店的月饼才是高档月饼,不免有些失落。
说完广式月饼,自然该说说我们吴地当地的月饼——苏式月饼了。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可以说除了都叫月饼外就没一处相似了。苏式月饼最大的特点是用酥皮作外皮,于是有一说认为苏式月饼其实是误写,应为“酥式月饼”。但无论如何苏式月饼确实是苏州的最为出名,如观前街上的稻香村就是非常著名的月饼世家。
而对我们上海人来说,对苏式月饼的记忆莫过于鲜肉月饼了,真老大房、光明邨、王家沙等都是抹不去的经典回忆。咬开酥松香脆的外皮,便是一整块汁水丰腴的肉馅,而且由于烘烤的关系好像比其他的猪肉来得更为鲜香浓郁。不过说来自我记事起,好像不曾把鲜肉月饼和中秋联系起来,或许因为鲜肉月饼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而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感觉便是在寒冷的冬夜吃上一两个现烤出来的鲜肉月饼,整个人都热乎了起来。
老一辈(或者老两辈)的上海人在中秋时节喜欢去寺庙(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等)或素菜馆(功德林等)买净素月饼,算是一个习惯。苏式月饼特色的饼皮里可以包裹上各不相同、甜咸各异的素馅,五仁、豆沙、椰蓉、海苔、南瓜等都是经典的口味。今年好像是苏式月饼抬头的一年,往年中秋愈发被忽略的苏式月饼重新在上海兴起了热潮,各种排队买鲜肉或是净素月饼,对我这种推崇传统饮食文化的人而言自然是最开心的事——上海留给别人的印象当然不能只是咖啡馆什么的,我们也有着属于自己不可替代的传统。
至于京式月饼,虽好几年前吃过一次朋友从北京带来的月饼,因年代久远记不太清晰了。只记得同苏式月饼一般采用酥皮做外皮,内馅却是清一色的甜馅,从口感和香味上来看应该有用到饴糖和麻油(苏式一般用猪油),有些像北京酥糖,不知记得是否真切。希望以后去北京的时候能去北京稻香村尝尝当地风味的月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敬祝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前一篇:奥地利维也纳——莫扎特咖啡馆
后一篇:寻访“秦淮八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