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鹤楼/得月楼——莼菜银鱼羹

标签:
tt苏州苏菜汤羹美食 |
分类: 华东美食 |

如果要找出一道最能代表江南风味的汤羹,扬州人会说是三套鸭,杭州人会说是宋嫂鱼羹,上海人会说是腌笃鲜,苏州人或许会说是三件子,但我绝对会把这一票投给莼菜银鱼羹。原因无他,只因莼菜是最江南的时蔬,银鱼则是最江南的河鲜。
关于莼菜最有名的典故自然是“莼鲈之思”了。晋代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起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回乡。辛弃疾词中也提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除了张翰张季鹰的典故外,著名美食家苏东坡也将莼菜视为吴中极品:“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现在鲈鱼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莼菜却依然是稀罕之物,现在也只有江浙有产。
银鱼虽较莼菜来得更常见一些,在洞庭湖、太湖、长江流域等地区都有分布,但一般认为太湖的银鱼为最佳,与梅鲚鱼(白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白”。银鱼没有一般的河鱼常有的土腥味,吃来柔软无骨,适合各种做法,清淡的口感尤其适合做汤。银鱼最佳的品尝季节是春季,所谓“春后银鱼霜下鲈”。将莼菜和银鱼合作为莼菜银鱼羹,可谓是最具太湖特色的一道苏式名馔了。
莼菜和银鱼都胜在其天下至味的口感,并不以鲜著称,于是高汤的鲜味就决定了这道羹的味道。用鸡汤调成的汤底,加入银鱼之后便有了河鲜独特的味道,吃来反倒像是鱼汤。另外加入一些鸡蛋清有助于滤除杂质,使汤味变得更清爽,而蛋清爽滑的口感也同银鱼和莼菜很协调。上图是松鹤楼的莼菜银鱼羹,以下则是苏州另一名店得月楼的作品。

其实莼菜银鱼羹以得月楼的更为出名(或许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抢了太多的风头吧),但窃以为松鹤楼的莼菜银鱼羹更完美地体现出了这道汤羹的真谛。从外观、配料上来看,两者相差无虞,口感、口味却大不相同。以我之陋见,得月楼的莼菜银鱼羹虽也可称为一道佳作,吃来让人齿颊留香,但相比松鹤楼的仍有所不足:一者蛋清太多,显得银鱼寥寥可数,本末倒置;二者芡汁勾得过于稠厚了一些,盖过了莼菜的精髓之所在——其外部包裹的滑溜爽口的粘液;三者汤汁的鲜味又过于寡淡了一些,而莼菜和银鱼本身太过淡性,于是鲜味不足。
每次去到苏州,都无一例外地必吃莼菜银鱼羹来打牙祭。论汤汁鲜美,绝不如那些清汤越鸡或是三件子之类的大菜;论食材丰富,绝比不上宋嫂鱼羹繁花似锦的配料;论口味浓郁,更是无法和我们上海的腌笃鲜相比。可在江南的汤馔之中,莼菜银鱼羹永远都是最无法泯灭的;也只有它,才能让远在北地的张季鹰放弃高官厚爵,回到那风情万种的江南水乡。
休说银鱼莼菜,尽西风,伊人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