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讲究季节更迭变化
不仅将四季分为24个节气,更是将节气中又根据温度的高寒高热区分为冬三九与夏三伏
三伏,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指伏邪,即六邪中的暑邪
常说的伏天儿,就是一年中最热的那3,40天
中国人讲究不仅只在于气候的变化,更是有不同的季节里相对应的食物
北方有句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一盛夏传统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开始,并延续至今
《魏氏春秋》上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即热汤面
伏天食热汤面,发汗驱病,以热制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伏天儿里除了热汤面让人舒坦之外,还有就是过水的凉面,杂酱面成为主食里不二的选择
杂酱讲究的熬卤子,熬至浓稠铮亮的卤子,淋在煮好的面条上,搭配上爽口的青瓜丝,京葱丝,拌匀后一会儿功夫就能呼噜噜的吃完,除了饱腹,留于口中的酱香更是让人满足
韩式杂酱面与延边一带的相同却不同于京式杂酱面
仅名字相同但选取的酱料以及成品的色泽,味道均不同
韩式杂酱用的春酱,而京式杂酱则是用黄豆酱与甜面酱混合与食材熬制
色泽上京式呈深棕红色,而韩式则更为偏黑色一些
今天做法豆角杂酱在京式杂酱的基础上添加了豆角碎,从而使得杂酱带有一丝清甜变得更加爽口
今日二伏,你吃面了吗?没吃的话跟着一块儿做起来吧
材料:五花肉末150g,长豆角70g,洋葱70g,大葱白40g,姜两片,干黄酱50g,黄豆酱25g,甜面酱25g,白砂糖10g,料酒40g,清水100g,手擀面200g
做法;
1、将长豆角洗净切丁,20g大葱白切末,洋葱切小粒,姜切末,五花肉绞成绞肉末备用
2、准备好三种酱料,干黄酱,黄豆酱,甜面酱
3、将干黄酱50g加入碗中,加入20g料酒
4、搅拌均匀成浓稠度适当的稀酱
5、加入25g黄豆酱,25g甜面酱
6、搅拌均匀
7、在锅中倒入适量食用油
8、用锅铲将锅中的油在锅中均匀的推开
9、油温上升以后,加入姜末,葱白末,洋葱粒
10、煸香
11、加入五花肉末
12、煸出肉末中多余的油份,肉末变色呈微金黄色
13、加入豆角丁
14、翻炒均匀以后,加入混合酱
15、待酱料与锅中食材完全翻拌均匀,加入20g料酒,100g清水,10g白砂糖
16、小火焖至酱汁收稠,加入20g葱白末
17、翻拌均匀即可关火备用
18、锅中烧热水,加入200g手擀面
19、手擀面煮熟过水后码入盘中
20、淋上杂酱卤,黄瓜丝,京葱丝拌匀即可
Tips:
1、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用碱面,荞麦面替代手擀面,如果同样使用现做的手擀面,在煮的过程中和煮饺子的方法相同,煮沸后少量多次添加凉水以免沸锅
2、以上的杂酱卤是一个人两餐的份量,可以按照比例多做一些,一星期内吃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