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性教育”是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09-04 18:53:2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离不开全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奋斗。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学子的潜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向了一种“选择性教育”的模式——即通过层层筛选,将优质资源和关注焦点过度集中于少数“优等生”,而忽视了占据学生总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等生”群体。这种模式,正成为制约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彻底改变这种“选择性教育”的惯性,转向“改变性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选择性教育”的弊端与“改变性教育”的使命
所谓“选择性教育”,其核心在于“选拔”而非“培养”。它像一套精密的筛子,旨在快速地将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其结果是为少数“尖子生”提供了快速进步的通道,却让庞大的中等生群体被动地接受“平庸”的标签,逐渐失去成才的机遇与奋斗的希望。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错配,更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有教无类”、为每一位公民终身发展奠基的全民性和公平性原则。
与之相对,“改变性教育”是基础教育回归其本真的基本要求。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使命不应是筛选,而是“培养人、改变人、成就人”。教育的力量,正体现在其“改变性”上——通过科学的教导、耐心的培育和充满期待的环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的中等生,实现认知、能力和素养的跨越式提升。基础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输入时的筛选,而在于输出时每个学生相对于自身输入的巨大增值。
二、 如何破局?将中等生作为“改变性教育”的核心
改变“选择性教育”的难点与进阶转优的突破口,恰恰就在于中等生群体。这个群体往往表现出“沉默的大多数”的特性:他们遵守纪律、学习努力,学业在及格线上徘徊,缺乏突出的亮点和学习激情,容易成为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群体。正是这种忽视,使得他们成为了教育公平的“洼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盲区”。
因此,提升中等生的整体素养,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使命,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教育工作的重心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集中资源研究和破解中等生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目标模糊等问题,是实现基础教育整体质量飞跃的关键战略。当一个教育系统能够成功地将中等生大规模地转化为优等生时,它所释放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将是惊人的,这意味着一代国民整体素质的根本性提升。
三、实践路径:成功教育理论提供的启示
理论的实现需要可行的路径。许多成功的教育实践已经为中等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地处甘肃兰州的民办学校—成功学校创立的“成功教学考”理论在中等生的进阶转优上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该理论的核心在于:
1.教学一致性: 成功教学考理论战略定位“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战术要求“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强调教、学、考三个环节相互匹配,目标统一,让中等生清晰知道学什么、为何学、如何考,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2.精准反馈与激励: 通过高频、小步测评,及时向学生反馈其进步与不足,明确如何改进提高,让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重建学习自信,激发内在动力。
3.个性化进阶路径:为中等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提升方案,分层施教,靶向发力,帮助他们补齐短板、强化优势,搭建从“中等”迈向“优等”的阶梯。
4.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能力:树立问题意识,一题多问,一题深解,逼着学生动脑筋,在不断思考、追问中实现知识增长、成绩提升的目标,让问题能力成为“中等生”进阶为“优等生”的动力源。
成功教学考理论在成功学校的创新实践正在取得振奋人心的成果,十分令人期待。这套理论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中等生完全有能力取得优等成绩,实现向优等生的进阶转化。
综上所述,告别以筛选和淘汰为特征的“选择性教育”,坚定走向以培育和转化为宗旨的“改变性教育”,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重大命题。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全社会,必须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那百分之七十的被称为“中等生”的沉默的大多数。相信只要倾注心血,每一个中等生未来发展都是有无限可能的。唯有通过教育创新,激活中等生这片广阔的“人才蓝海”,才能真正夯实民族复兴的人才之基,走出一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国家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实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