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闻平
闻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195
  • 关注人气:1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辅导报告

(2025-06-22 18:51:33)

 

    

 

本次暑期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深入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通过对一轮复习导学案进行把脉指导,目的在于规范、量化“教会”“学会”的考查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616日至18日,对高复各科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进行专门培训辅导。

616日下午,花费三个小时,围绕高考一轮复习的数学和物理导学案,进行深入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规范量化导学案编制。

必须明确:一轮复习着力于“三基”的记会、学会、用会,在“会”上下功夫;二三轮复习着力于“会用”,即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完成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跃升,会的追求对,对的追求快。 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是关键,会是目的;二三轮复习选题是关键,得全分是目的。如何选题?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重点是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要么展现情境,要么体现思维,二者缺一不可。

二是将高考增分任务具体量化到单元章节。

以物理导学案为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高考分值20分,其中一道选择题5分,一道大题15分,分为三个小题,每小题各5分。这一章用时两周,六节大课,每课时50分钟预习,两节40分钟正课。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用时一大节课,牛顿第二定律用时三大节课,综合用时一大节课,滚动考查用时一大节课。每节大课从预习到正课都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调整,确保学会。比如第一节大课,预习主要任务就是三基识记,预习检测只能完成第一道题,主要是三基识记过关。另外两道选择题实质上是8道小题,要理解到位,在预习课上是不可能的,建议调整到第一节正课,要一道一道过。如果这8道小题能够理解过关,学懂弄通,原来第一节正课的两道选择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顺利通过。这样第二节正课只安排一道有一定难度的B类题,反复演练,反复变形,一题深解,大多数同学应该能够学会。这节课安排的其它题目要么加上星号,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要么安排到第五第六节大课再去讲练;要么删掉。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这一章高考分值20分,一轮复习两周六节大课后“会”的目标是:A类生15分以上,B类生12分左右,C类生8分以上。检测题就选近五年高考题的变形题。

一轮复习每一章都要像物理这一章一样进行规范和量化。这就是今年校本培训的具体任务。

但愿校本培训展示时能够看到修改后的数学、物理导学案拿到高分。

在随后的交流中,有的老师看到这一段话: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这一章高考分值20分,一轮复习两周后“会”的目标是:A类生15分以上,B类生12分左右,C类生8分以上。检测题就选近五年高考题的变形题。就问:按照以上方案执行两周后达不到这一目标怎么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目标不是我自定的,而是研讨过程中物理科任老师通过反复测算得出的。事实上,他们定的目标比这个数字还略高一些,我也觉得有点悬,所以压了压。同科目老师在一起讨论时,要围绕具体目标积极发表意见,认真讨论,让每一个数字都实实在在,每一个目标都有可能实现,这样的量化才是货真价实实事求是的。

数学讨论的是:“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这一章,高考分值15-20分,一轮复习也是安排两周,他们的一轮复习的教学“会”的目标和物理类似。不再赘述。

今年是单元章节数字量化目标分解第一年,“会”的目标由各学科自定,数字量化是关键,高低大小是第二位的。做上三年,标准自然就形成了。

 

第二天也就是617号,讨论的是生物政治和化学。最重要的收获是:必须重视并做好一轮复习导学案预习部分对于三基的深度理解。

从已经讨论过的课目看,各科都存在一个典型的问题:导学案预习部分主要是三基识记和理解,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普遍重视不够,大多数老师认为不就是识记过关嘛,选题大都是A类题,又没有什么难度,学生自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气力教。

到底有没有必要?从前面的物理可以看出,识记部分量很少,关键在于理解。理解不到位,识记的知识也是无用的。就拿我们讨论的化学导学案来说吧。

我们讨论的是《氮及其化合物》,两大节课,高考直接考最多一道选择题,3分,但是算上实验题和大题,应该在10分左右,所以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章。

第一节大课预习部分安排是合理的,作为复习课,50分钟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做完且识记过关。但是理解是否过关?不见得。

就拿这道理解题来说:浓HNO3中滴入石蕊溶液并微热,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请说出原理。现场问几位化学老师,意见都不一致,学生真的都能理解吗?不一定。   

如果老师意见都不一致,学生能答上吗?

问题是预习课只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对答案,而没有给予老师鉴别诊断学生是否理解的时间。第二天的两节正课,各自都有超量的任务。也就是说预习完了就完了,三基理解是否过关?不知道。如果三基理解不过关,运用是走不下去的。

所以说,预习既要抓识记,更要抓理解。基于中等生学情,理解不过关,即便识记过关也是暂时的,往往很快就又忘了。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节正课重点研究预习理解存在的问题,一道道题过,确保理解过关。理解过关了,基础题做起来就是行云流水。理解不过关,就等于三基没有过关,做题难于上青天。

附上题答案

变红:浓硝酸的强酸性使石蕊指示剂显红色。

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在微热条件下加速)破坏了石蕊分子的发色结构,使其失去指示剂功能,颜色消失。

关键点:

强氧化性: 这是褪色的根本原因。稀硝酸酸性也强(能使石蕊变红),但其氧化性相对较弱,通常不足以使石蕊褪色(或褪色很慢)。只有浓硝酸或加热的硝酸才具备足够强的氧化性快速破坏石蕊。

不可逆变化:褪色是由于石蕊分子被化学破坏,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使冷却或稀释,颜色也不会恢复。

因此,浓硝酸滴入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直观地演示了浓硝酸同时具备强酸性和强氧化性这两大特性。

 

再次强调,选择题必须当成问答题,每一个选项都应该回答对还是错,且要写出规范的原因。否则视为不合格。

一轮复习第一节正课主要任务是处理预习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过关,基础打不好,做再多的题都是闲的。

预习检测部分,如果追问,几乎每道题都有障碍。而这确实属于三基的理解部分。如果老师每道题都讲清楚,对于三基的识记理解过关达标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二轮复习是否也这样处理?二轮复习和一轮复习不一样。一轮复习解决的重点是三基的识记理解运用问题,而二轮复习是专题训练,主要通过做题解决“会用”的问题。预习做题,限时训练,赋分量化。两节正课专门解决得分处于百分之二三十和百分之七八十的题,通过反复变式滚动和一题深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所以说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618日,重点讨论语文导学案编制问题。语文是目前尚未攻克的科目。聚焦方向是:一题深解,一文深读。大家共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