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核心任务是“教会”不是“讲完”
(2025-06-11 11:46:13)针对高一月考卷和高三最后一次滚动卷超低的得分率这一问题,昨天下午与董保太主任一起查找原因。今天上午,又与兰州成功高一王主任以及两位物理老师进行讨论。作为命题人,只有百分之四十七八的得分率,如此低的得分率,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学情相对较差的河西高一物理得分率高达71.5%,就连中职物理得分率也高达65.6%。自己命题,学生的入口成绩又是最高的,却考出如此低的得分率,我们想不明白,这两位老师说她们也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得有结论啊!王主任说,结论只能说是没有教会。为什么没有教会?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根据任校长魏督导反映,他们多次听课,从课堂讲授情况看,这两位老师的能力、态度、责任都是不错的,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应该考出如此差的成绩啊!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无奈地说,既然找不出问题,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主任下台老师调岗了,总不能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吧。耽误一届学生,这个责任谁负的起!
他们这才急了,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原因。真实原因就是:导学案题量大,尤其是最近一个月的物理内容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高考分值在十分以上,特别重要,他们将导学案上的知识和习题一道不拉地都讲了,由于缺少变形,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而月考卷按照要求都做了变形或变式。对于变形处理过的题,由于缺乏训练,学生大部分都答不上来了。
我问河西高一物理老师齐辉校长,这次月考物理卷命题质量如何?齐校长说,命题符合总校要求,题目都做过变形或变式处理,质量是很高的。我又问,河西高一如此差的学情,即便是A班,比起兰州B班也差了一大截,你们却考出了平均得分率71.5%的好成绩,原因究竟是什么?
齐校长说,我们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深刻理解成功教学考理论,按照总校要求,在真正教会学会上下功夫。这一阶段物理知识确实特别重要,难度也大,我们对统一的导学案按照学情做了处理,一是导学案预习部分的知识学生要背会记牢,这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二是预习学案上的题比较简单,责任到学习小组,运用费曼学习法,互相说互相讲,必须学懂弄通;三是40分钟的正课,讲解知识测试预习学案,必讲题最多只能讲一道。我选好必讲的这道题,反复讲,反复变形,反复演练,让绝大多数学生学懂弄通。天体运动部分的题比较复杂,运算量也大,有一道题我用了两节课讲练,直到学生学懂弄通才罢休。
齐校长继续说,导学案上的题量确实有些大,我针对班级学情,一般只选一道,最多不超过两道,大部分都是一道题。围绕必讲的这道题,反复讲,反复变形,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说题,直到大部分学生真正学会。然后拿出没有讲的那几道题测试,结果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居然自己能做出来,这让我大为惊喜,更坚定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信念:只要讲清讲透讲会一道题,其它同类型的题不用讲大部分学生也能答上来,真正做到会一道通一类。
我听了齐校长的讲述,陷入深深的沉思。老师要教会而不仅仅是教了,学生要学会而不仅仅是学过。这是明确要求硬任务,而不是表决心呼口号。如何才能做到?关键在于老师自己。
齐辉校长的感悟:
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的重要性。与其走马观花一知半解,还不如减少题量,讲一道会一道。比如在讲“星球上的抛体运动”这一问题时,用一节课讲题,一节课变式训练,一节课学生相互讲题,再讲一遍,把这一知识点真正学会,花了三个课时。
我们有一个来自武威六中借读的学生,中考成绩581分,在原学校听不懂学不会,学生被打击的没有信心,一度抑郁,被迫休学。休学后到我校借读,在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第二学期坚持不回原校,还积极为成功宣传。他自己认为只有教学考相匹配,他才有学下去的动力和勇气。现在每次考试数、理、化、生物都能达到很好的成绩,从原来一个抑郁退学的学生变成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优等生。
成功高一物理腺冬梅老师的反思:
得分率低的原因一是取舍不当。很多知识点和题型花了大量的时间,取舍不当,导致预期效果差;二是精讲不够。贪多了,想着让学生多做题,多练题。题做了也讲了,但是显然贪多嚼不烂,每道题都似懂非懂,考试变式题太多,反而模糊了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
后期整改措施:一是基础知识要讲透。不贪多,只求会,保证讲的都会,会的都能做上。二是题量再精减,要讲就讲透,一节课不够再加一节。讲不透,不如不讲。就一道题,反复变式演练,顺着讲完,逆着再来,变换情景再练,做到讲一道题,通一类题。保证只要讲过的题,都能做到触类旁通。
成功高一数学马甜福老师的反思:
讲透练会才是硬道理。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教会”,而不是“讲完”。千万别有“我讲了很多题,任务就完成了”的想法。要彻底转变“贪多求全”、“讲完即心安”的错误想法,真正把“教会”放在第一位。一节课,聚焦一道核心例题,把它讲透。然后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一道,要让学生真听懂了、会用了。贪多嚼不烂,宁可少讲,也要做到讲一道会一道通一类。
董保太主任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预习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死记硬背是硬道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求学生反复背诵,确保识记过关。正课讲解必须给学生讲清讲透,尤其是数理化的解题,不是简单会做,而是要反复变式滚动,真正解决问题。齐校长为了真正解决问题,一道题翻来覆去讲练说,一节课不够,就两节课,最多的一道题用了三节课,不真正学懂弄通誓不罢休。齐校长的方法完全可以推广。
学案选题依然存在题量过大的问题。高一年级的学案主要以预习学案、正课必讲题和带星号题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老师绝不能以完成任务为主,忽视了学习效率,并未关注到学生。学案选题不精准,不具有代表性,未达到做一道会一类的效果,时而出现偏难怪的题。导学案的选题以课本例题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必要的情况下,再加一两道星号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准备。
魏督导总结:
“教了不会”的问题普遍存在。老师只顾抢进度完任务,只是“教了”而不检验学生是否“会了”。
河西学生和中职学生的学情告诉我们,再难的知识只要设计出符合学情的学案都是可以教会的。河西高一物理本次得分率71%,90分以上3人,80分以上13人;中职高一物理本次得分率65%,80分以上2人;而兰州高一的得分率只有47%左右。通过与齐校长马主任交流,他们的共同做法是:从学案中选好要讲的重点题目1—2道,课堂围绕选定的重点题精讲演练,反复变式,反复滚动,直至绝大多数学生学懂弄通。
选题是从编制的导学案中选出符合学情的典型题目,再围绕这一两道典型题目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会选定的这一两道题。目前还有部分老师停留在“选题就是降题量,教会就是解题”的表层认知上。
大家要深刻理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哲理,如果仅是“教了”的话,其结果就会把知识都变成 “夹生饭”,最终会积食成疾,难以消化。要做到“解一道题通一类题”,就必须要对典型题反复变式,在教法上找突破口,变单一的师生互动为多维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老师单向输出变为师生双向输出,让学会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