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意识和时间意识密不可分

(2025-05-15 16:26:39)


昨天晚上,看到任校长在评价王媛老师的一节高一英语公开课教学时指出,整节课设计思路值得肯定,而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环节推进仓促。

如何看待“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环节推进仓促”?

 “时间紧张,推进仓促。”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精细化和彻底化达不到目标要求,可能仅限于解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现在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问题意识和时间意识是密不可分的。解决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做保障。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解决问题只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对于问题意识和时间意识的联动思考要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中。

如何将解决问题和时间保障联动起来,是导学案编制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王媛老师回复:本节课时间安排紧张,主要原因是句式练习环节暴露较多新问题。设置学生调板环节,初衷是检验学习效果并发现问题,而本课重点聚焦句型实际运用(而非简单填空),如果只是做填空题或者就题讲题,时间很宽松。对高一学生而言,句型练习有一定挑战性,但这是必须要坚持的。练习的关键在于而非,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新问题——例如本课发现,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come”过去式的语境运用不够熟练(单独提问可准确作答,但在语境中应用时较为吃力)。为针对性解决此类问题,课堂更多用于即时讲解,导致最后强化练习时间压缩,部分反应稍慢的学生未能完成句式写作,仅通过小组互问、AI呈现答案进行辩证分析,缺乏充分个人展示时间。不过从教学目标看,学生结课时已掌握重点句式用法并解决核心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优化,将句式翻译内容调整至预习课提示,并在另一班级授课时,在预习环节提前强调相关要点,课堂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已趋于合理。

王老师对这节课的战术反思和调整是合适的,但是她没有读懂我的意思。接下来,就这一问题从战略层面继续深度思考:

其实一节课讲一道题最多两道题,许多教师认为不现实。为什么?导学案上安排了五道题,如果只讲两道,其它三道不讲,万一考试出上了,学生答不上来,这个责任教师承担得起吗?

教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教师讲了的题,学生考试答不上来,主要责任在学生;如果教师没讲,万一考试出上,学生、家长包括领导肯定会埋怨教师,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这就不是小事情了。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会”和“教了”之间做选择,教师首先选的是“教了”而不是“教会”。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

许多教师私下议论,“教会”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真正落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制度、政策和规则的改变。这也是公办学校为什么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

怎么办?继续在导学案编制上下功夫。五道题能不能再降?一堂课就围绕着一两个知识点命题,题量应该可以降下来。如果题量降不下来,就给其中的两道题加着重号。加了着重号的题重点考,当然考的是变式题。不加着重号的题基本不考。这样教师课堂上重点讲解加着重号的题,而将未加着重号的题交给学生完成。至于ABC各类学生分别能完成到什么程度,这是分层的必然结果。

如果大家能够理解透彻这几段话,就能明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真正含义了。

结论:教师要实现“教会”这一目标,必须改变制度和规则,否则在战术层面无论如何改变,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任校长跟帖:针对高中教学指导会上老师的质疑,王总敏锐地捕捉到了“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环节推进仓促”这个大问题,暗藏在老师中,不容忽视。有老师提出一节课完成一两道题,进度怎么办?这个质疑声具有普遍性,反映出部分老师对“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认识的肤浅,仍然停留在解题层面,而我们的研究已经升级到解决问题,即用一两道题讲透、讲会,在不断追问,不断变式中,实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目的。看似少,实则将这道题的知识网络联通了,等于做了很多道。而时间紧张势必形成走过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停留在解题思维中,仅满足于得出答案,而无法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难以做到精细化和彻底化,以至于最终学过的忘了,变化的不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任务,而充足的时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保障。若时间不足,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探索和实践,教师也无法充分引导和拓展,所谓的解决问题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将解决问题与时间保障紧密结合,合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认知规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真正提升学习效果。如何将解决问题和时间保障联动起来,导学案编制是关键,导学案可以设置五六道题,但要明确告知学生哪道是老师的,哪道是学生的,这样既能保证通过一两道题将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做到真会,又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拔高。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却依然存在,足以说明部分老师对成功教学考理论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这一课题是今年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积极思考,拿出落实方案。

述评:高三和高考复读的老师在冲刺阶段为什么敢于且自觉地一节课只讲一两道题?教研最终考量的是人性和规则。只要少了制度和规则的羁绊,“教会”自然而然就成了基本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