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025-05-02 16:18:35)继续讨论这一话题:为何老师讲过学生练过的题,换个说法或稍有变化,学生就又不会了,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如果解决好了,教学将会取得质的飞跃。这也是今年教研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教育既要脚踏实地抓实效,又要仰望星空谋创新。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是第二位的,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摘发部分老师的思考言论如下:
1.拒绝死教书、教死书。无情景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活题、新题,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那套学习方法已经不能立足,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导学案题量的把控与选题至关重要。平时做学案,绝不能贪多求全,题不能太多,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讲题时老师要举一反三,围绕知识点多变形,通过一道题开枝散叶,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要讲透题,紧接着就同一道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展开多种问法、多做变式,这样不至于学生原题会做,稍做变化就陷入迷茫。
3.
“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是学生发展的根基。要求教师从备课到课堂,始终以考纲为纲,以学情为基,通过“变式滚动训练”,将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英语教学中可设计阶梯式习题,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迁移,逐步突破思维瓶颈。
4.“严盯紧抠”与“变式训练”双轨并行,锻造深度学习能力。“严盯紧抠”体现的是精细化管理的教育态度,“变式滚动训练”则彰显了科学化训练的教育智慧。 “严”要严在习惯养成,“抠”需抠在思维漏洞。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教师不仅要标注修改,更要引导学生建立“错误归因一规则梳理一仿写强化”的闭环学习机制。而“变式滚动”则要求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情境的应用题,如从“单一时态填空”到“时态混合的语篇改错”,再到“结合时态的情景写作”,通过阶梯式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这种“严格而不僵化、灵活而不失序”的训练模式,既避免了机械刷题的弊端,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韧性。
5.讲题不要贪多,讲几道题根据学情决定,以会为目的,讲一道题通一类题。比如求sin x 的周期,讲会后可以变为求cos x的周期,也可以求|sin x|的周期等等。将一道题讲透讲通,即便一节课讲一道题,只要学会,也是有意义的。
6.反复追问。通过反复追问,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问题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会的目的。
7.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对自己所教的科目要得心应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高考动向,能灵活变通知识点的考查,除了知识点的传授外,要更注重给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8.中等生习惯性差,缺乏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脑筋能力很重要。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讲知识点或讲题时要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9.怎么样将教会贯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备课环节,应该践行“一题三备”原则:备基础教法,备变式改编,备思维延展;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换位思考,思考学生怎样才能接受这个知识点,学生怎样才能学会并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能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基础知识追问,解题的关键步骤追问,改变条件追问。
10.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学生发现问题为引领,课堂一直要处于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决问题为主。
11.听评课活动要改变,不再是评教法、评环节,而应该变为评学生是否学会。如果学生在这一节课一直在积极思考,一直在提出问题,刨根问底解决问题,那么这就是一节有质量的好课。
12.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思维的火种而非填满知识的容器。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坚守“三不”原则:不替学生思考、不满足单一解法、不放弃任何追问的契机,真正打造“以思维成长为内核”,让老师深度学习,认真备课,真正将“教会”落实在每一节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