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问题意识有效落地
(2025-05-02 12:07:26)为什么老师课堂上讲过学生也练过的题,学生考试时还是会答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切实有效地给予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回答清楚这一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成功教学考理论推行四年多来,理念大家都清楚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理解了、接受了,在教育教学中正在自觉践行创新实践,各方面成绩的进步也正在给予正向支持,这都是令人振奋的。
接下来,我们不再过多地讲大道理,而是要精耕细作,在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的过程中,让越来越多的中等生转优进阶为优等生。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当务之急。而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这是让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有效落地的前提条件。下面摘发几段成功教师对问题意识有效落地的精彩思考:
1.真正的教育之道,在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逻辑思维的框架。教师应以一道题为引,穿透表层答案,揭示背后的逻辑脉络与知识规律,学生收获的便不再是单一解法,而是破解一类问题的思维密码。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赋予学生应对万变考题的底气,让他们在未知的挑战中,始终保有思维的锐度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走向深层的“素养培育”的重要跨越。问题意识最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答案的“容器”转变为主动探索世界的“发现者”。当学生开始对“为什么有这么多语言描写”“这种环境描写有什么言外之意”产生好奇时,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学习也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学生一味的接受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将好奇心转化为行动的“钥匙”,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在试错中运用迭代策略,在合作中突破局限。这一培养过程需要教师跳出“标准答案”的框架,转而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例如,在语文课上,布置“为小说人物设计另一种命运结局”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逻辑并创造新叙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教学变革,本质是将课堂从“教知识”升级为“练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3.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动脑筋的习惯,只是按照传统教学,让学生背、写,但是现在的考题越来越活,语文也是如此。就拿文言文阅读和默写题来说,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将学过的知识串通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像是一串葡萄,从第一颗能串通到最后一颗,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多个考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一是,教师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从教知识到教灵活运用知识,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4.讲题不应该贪多求快赶进度,进度赶上去了,多和快成了形式主义,老师讲了学生却一无所获。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思考,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做题的根本。因此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点掌握透彻,还要调动学生思维的运转,不断追问,形成师生互动,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触类旁通,会一道通一类,而不仅仅是得出答案。
5.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不仅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老师更要有不断追问的问题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讲解答案的层面,要对每一个选项中的知识点详细剖析,完全理解对在哪,更要理解错在哪,从而让学生养成能将知识内在关联起来的能力,进而对知识点进行类比变式、练习、掌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