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过练过的题得分率不高之原因分析

(2025-04-29 09:57:05)


引题:成功教学考理论告诉我们,不仅教、学、考要相匹配,而且教与学要相匹配。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但是在具体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为什么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过,学生认真练过的题,在考试的时候稍作变形,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这一问题是困扰中等生进阶突破的重大问题,不能仅仅从战术层面考虑,必须从战略层面考量。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近我与小学、初中、高中、中复、高复的老师分别交流。具体办法是:任选一道得分率百分之四五十的题,展开讨论,查找学生失分的原因。通过层层递进,环环追问,发现我们的日常教学确实存在大量的问题。老师也做了认真反思。将中考复读老师的反思归纳整理如下:

一问:为什么老师课堂上讲过的题,学生考试时还是会答错?

1.浅层学习陷阱,被动输入不等于知识内化。课堂讲解多以单向传输为主,学生仅完成听觉接收,未经历主动加工(如概念重构、关联迁移)。

2.记忆衰减与提取失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课堂知识若未在24小时内强化,遗忘率达60%-70%;情境依赖记忆,课堂环境与考场压力场景差异,导致记忆提取受阻。

3.虚假掌握效应。学生误将听懂等同于会做”;老师讲了三遍不等于学生做了三遍,普遍缺乏巩固检测。

4.教学考闭环不够完美。题型变式不足,课堂例题与考试题目在条件设置、干扰项设计上存在复杂度差异。

二问:老师课堂上讲过的题,学生考试时还是会答错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1. 理解层面的欠缺:学生大多只是机械记忆解题步骤,对背后的逻辑与原理缺乏深入理解。一旦题目形式稍有变化,便难以灵活应对。以选择题为例,部分学生在老师讲解后,仅仅记住答案,连解题过程都不愿记录,更谈不上掌握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了。

2. 课堂参与度不足:课堂互动匮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知识吸收效率低。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停留在浅层次。

3. 考试心态的干扰:考试时,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严重干扰学生的认知功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即使原本掌握的知识和题目,也可能因为心态问题而答错 。

三问: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剖析原因。

(一)学生层面,在经过老师课堂讲解之后,对于某一题目的掌握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类,不同类别的掌握情况有不同的失分原因。

第一类:学生确实对于该题目听懂了。这类情况失分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失分。题型的熟悉感很容易导致部分知识掌握能力较好的学生“轻敌冒进”,从而粗心大意,答题随性,加上偶然性的应考状态不好,导致失分;知识迁移串联能力不足。大多数考试不会出现考原题的情况,学生听懂了一道题,却没能主动动脑筋做好知识的关联迁移,没能做到活学活用;未能做到及时回顾复习而导致部分知识模糊和遗忘。

第二类:学生似懂非懂。除了上述第一类失分的原因之外,似懂非懂的学生更多地缺少深度拆解知识的能力,课堂之外的努力不足,没能很好地利用严盯紧抠的时间解决当天遗留问题,对于每一类题的掌握程度都自我感觉“差不多”,在考试中总是离正确答案“差一点”。

第三类:学生不懂。基础知识没能记牢,基本技能和方法未能掌握,未能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大多数问题其实都与教师脱不开关系,造成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教师课堂内外都存在不足。课堂中无法百分之百调动所有同学持续参与课堂,忽视了对部分同学状态的关注。课后未能积极摸底,未做到及时回顾复习,严盯紧抠不全面,滚动训练不及时,学生考前心理疏导不充足,未充分利用好错题宝典。

      总之,教师没有教会是对知识理解的发散思维不足,对问题分析的相关拓展不够,只重视教学生解题而忽视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没学懂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停留在识记阶段,尤其是只强调死记硬背而忽略在情景命题中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呆板的记忆模式。

四问:从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诸方面深度分析。

1.非智力因素导致答错。此因素尤其在中等偏下的学生群体中极为明显并且占比较大,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有极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粗心,如审题不认真、看错选项、涂错答题卡和时间管理不好,如时间不够或者各题型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造成的失误,此外还有答题不规范,书写潦草不整洁造成的扣分等。最后还有考场心态,心态波动或者紧张焦虑都会影响答题正确率,本该会的题目会出错。

2.智力因素。按照梯次依次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最后到素养本位。知识本位体现在基础知识如基础概念、定义、公式、英语语文字词、句式掌握不好,尤其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重点定义含糊不清,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在记忆输入时本身就属于死记硬背而未进行深度加工和理解。基础知识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浅尝辄止,导致仍然不能应对题目。

3.能力本位,主要体现在思维固化,不能灵活进行知识迁移,无法找到解题突破口,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思维局限,无法进行变式拓展、举一反三。究其原因就是只单一模仿老师解决本道题的方法,而未真正掌握解决这类题的思路和底层逻辑。

4.素养本位,主要体现在“反刷题”“反套路”。有些题目虽然已经熟练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学科素养未达到。素养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其中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需要学生具备本学科领域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综合性极高。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素养,刷题和机械式的训练做题技巧表面上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实则综合能力仍然欠缺。尤其如今的文科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已经达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应该逐步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最后到素养本位转化,以应对越来越难而活的中高考。当然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无法达到,这也是教师教了很多遍但是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解决不了问题的重要原因。

老师们在反思中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基本上都是战术层面的就事论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未做转发。

评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运用在冲刺阶段的试卷讲评中,各科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提升10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家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宝贵的第一步。如何逐步解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显稚嫩,但方向是对的,这是宝贵的第二步。通过认真思考,广泛交流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并在教学中落实推进,在考试中取得实质性收获。这是第三步。如果这三步能走扎实,就了不起,至少明年的高考中考成绩大幅度提升是看得见的。如果非毕业年级落实推进有效,三年后必然见到大的成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