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

(2025-04-02 13:02:44)


相信大家对“会”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到位了。会不仅是记会、学会、会用,最终要融会贯通。以上要求不仅适用于一轮二轮三轮复习,同样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非毕业年级。

“基础”不仅是基础知识,还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识记是第一位的,死记硬背是硬道理,但只有死记硬背而没有动脑筋运用技能和方法的识记理解是没有转优希望和前途的。

记会、学会、会用、融会贯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如何做到?四者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缺。缺少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做到融会贯通。为了确保做到,导学案的编制是基础也是前提条件,要实现“会”的目标,必须分层施教。考虑到我们的管理架构,AB班基本定型后,不宜频繁走班,微调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在导学案和测试题上动脑筋想办法。阶梯编制导学案,测试分为ABC三部分。这都是很好的分层方法。

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这是命题的基本导向,体现的是实践性要求,也是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有效转换,是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老师们要跟上步伐。

成功教学考理论不仅要求教、学、考相匹配,还要求教与学相匹配,做到学情与教情相互协调。用中等生思维教中等生,用优等生思维教优等生。如果用优等生思维教中等生,揠苗助长,力不能及,欲速则不达,结果越教越差。我们曾经长期深受其害。用中等生思维教优等生,是现在遇到的新问题。部分中等生具备了进阶转化为优等生的条件,如果还用中等生思维教,必然抑制优等生的进步突破。我们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是中等生学情就按照中等生思维教,一旦转化为优等生,就要按照优等生思维教。而这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必须在导学案编制和测试题中体现出来。

以上内容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教研重点,各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认真系统研究,学懂弄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动具体地体现出来,争取越来越好的成绩。

建设研究型学校是长期性的目标任务,大家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

任校长跟帖

1.成功教学考理论不仅适用于中高考毕业年级,也适用于其他年级,小学、初中、高中、中复、高复、中职,各年级、各学科都要认真贯彻落实;

2.基础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基础知识,它还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从目前情况分析,许多老师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亟待纠偏。简单说,基本知识是根基,基本技能是实践能力,基本方法是策略指导,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核心素养,为深度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是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支撑体系。具体到成功教学考理论上来说就是记会、学会、会用,测试中得分率在80%左右,达到这个目标才能说基础扎实;

3.教育教学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就是要"会“。会是目的,但这个”会“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会,而是融会贯通,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将知识体系有机整合,灵活运用在不同情境中,举一反三,解决新问题,激发创新力,这是真正学会的标志,也是核心能力,在成绩和分数上体现出来,这点至关重要;量和难度的把握是关键,半拉子课后患无穷,必须严格杜绝。

4.分层施教的落脚点有两个,一是将成绩接近的学生整合成一个班,这点没有难度,不再赘述。二是依据导学案和测试卷的分层满足不同学情的需求。导学案设有常规题、一个星号的题、两个星号的题等等,不同难度的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既有必须完成的目标,又有挑战性目标,不设限,重激励。测试中分ABC类题,重点班完成BC类题,平行班完成AB类题,也可挑战C类题,尊重学情又留有余地,让学的慢的能跟上,学的快的有挑战,精准匹配,激发学习信心和动力,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5.无情景不成题,无思维不成题。前者强调实践性,通过真实场景促发知识运用,后者注重逻辑分析和创新。两者结合,避免死记硬背,激发深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力。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换;

6.成功教学考理论“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考发挥出了度量衡的作用。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教与学相匹配的问题。核心的一句话就是“用中等生思维教中等生,用优等生思维教优等生”。教与学脱节,其后果要么是中等生听天书,收获甚微,丧失信心;要么是优等生成为知识的熟练工,满足现状,小富即安。这里强调的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针对中等生,需要按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方式和内容讲解基础,夯实知识框架,避免拔苗助长。面对优等生,则需要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设计高阶思维训练,引导深度思考和创新,激发潜能。这样既能保障基础薄弱者的学习信心,又能满足拔尖者的成长需求,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统一。实现此目标的抓手还是在教师对分层施教的认知和落地上;

7.将动脑筋贯穿教与学全过程。这意味着教师无论制作导学案,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精准把握教纲、学情,尊重教学规律,以生为本,以启发式提问、探究任务驱动,逼着学生主动思考,而非单向灌输。学生则需在观察、质疑、试错中建构知识。这种互动打破了被动学习惯性,激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韧性。长期坚持,就能形成深度学习的良性循环,让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综上所述,集团领导的指导是对目前教学存在问题的研判和方向性引领,信息量大,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要求明确。关键是要真正理解并努力践行,点对点彻底解决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