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三轮复习落地策略
(2025-03-04 13:47:42)导语: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发布了,共17条。其中第9条关乎今年高考命题导向改革,十分重要。具体内容: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通知中有两条必须在二三轮复习中抓紧落实到位。一是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二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这些内容如何理解?如何结合二三轮复习有效落地?落地的任务具体到什么程度?哪些是老师的任务,哪些是学生的任务?必须划分清楚,清晰明确。
时间有限,我们缺乏按照教育部命题标准命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命题标准要求选题,在众多的可供选取的试题中选取既合乎标准又符合学情的A类题和B类题。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层次,今天讲座的第一个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二三轮复习什么最重要?选题最重要。选题质量高,学生进步就快,选题质量差,学生进步就慢。
学生高考最怕什么?一是难,二是活。什么是难?我们已经破解,不得分就是难。什么是活?虽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基本共识还是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是活,没有定式需要动脑筋就是活,感觉难度不大却不能全面准确回答,导致难以得分或得全分就是活。大家还可以再总结。
选题标准是什么?学课程标准,学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学教育部考试通知。老师尤其是学科组长对这些文件的精髓必须理解透彻到位,根据文件要求选题就是选题标准。
所以说,让文件要求落地,关键在于选题,根据学情选好题,选对题,选出符合课程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的题。学生尤其是绝大多数中等生没有必要花费气力深度理解,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根据以上推导,得出二三轮复习选题方法:这道题是不是AB类题?高考会不会出?如果不是或不会出,就不要选。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和复习课的选题标准是不尽相同的。上新课乃至一轮复习的目的是掌握新知或验证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选题也要以此为标准。二三轮复习不再是验证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考试实战能力。要训练实战能力,选题对象只能来自于高考(中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AB类题。
结论:二三轮复习导学案编制是基础,学会会用是根本,关键在于选题。
第一部分 “三基”落地策略
根据教育部对2025年高考命题的新要求,高三高复学生在复习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同时培养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复习建议和策略,认真学习借鉴,落实到位:
1.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点。
2.区分易混淆概念。
二、强化基本技能,注重解题规范
1.规范答题,注重细节。
2.一题多解,提升灵活性。
1.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2.注重错题分析,查漏补缺。建立错题宝典,记录错题、错误原因及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分析错题,找出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四、融会贯通,培养综合能力
1.跨章节、跨学科联系。
2.情境化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五、实战演练,调整备考策略
1.模拟考试,适应考试节奏。定期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题型和时间分配。通过模拟考试,发现时间管理、答题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整改。
2.专项训练,突破难点。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例如,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物理中的电磁学等难点,可以通过专项练习逐步攻克。
小结:2025年高考复习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强化技能、掌握方法,并通过融会贯通和实战演练提升综合能力。我们要结合实际学情,适时调整复习策略,注重错题分析和专项训练,同时关注高考命题的新趋势,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高考复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应对高考命题新要求的关键。以下是各学科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科学习的根基,包括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
1.语文包括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符号等语言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学常识;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作文中的审题立意、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
2.数学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等代数知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几何知识;概率统计、排列组合等应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等。
3.英语包括词汇、短语、语法(时态、语态、从句等);阅读理解中的主旨大意、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写作中的常见句型、段落结构和逻辑衔接等。
4.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核心概念;物理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
5.化学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及其配平方法;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分析等。
6.生物包括细胞结构、遗传规律、生态系统等核心知识;生物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生物学中的专有名词和概念等。
政史地不再赘述。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推理、分析、表达等能力。
1.语文强调掌握阅读理解中的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文言文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能力,作文中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2.数学强调计算能力(如代数运算、几何计算)、逻辑推理能力(如证明题、综合题)和空间想象能力(如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3.英语强调听力中的信息捕捉和推理能力,阅读中的快速定位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写作中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4.物理强调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物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能力以及综合题中的多步骤分析和计算能力等。
5.化学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能力,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化学计算中的定量分析能力等。
6.生物强调实验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生物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以及图表数据的解读和推理能力。
7.政治和地理强调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8.历史除了政治和地理强调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核心概念、建立知识框架,多做练习题、积极参与讨论,深入研究课本内容,注重历史思维和逻辑,多读历史资料,定期复习和总结。 培养兴趣和关注时事也是学好历史的动力和方法。
三、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学习和解题的策略与技巧,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方法。
数学:解题中的“化归法”(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法”和“坐标法”,综合题中的“分步分析法”和“逆向思维法”等。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略读法”和“精读法”,填空中的“上下文推理法”;写作中的“三段式结构法”等。
化学:化学计算中的“守恒法”(如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实验题中的“现象分析法”和“数据推理法”,选择题中的“排除法”和“代入法”等。
2.基本技能;通过练习提升计算、推理、分析和表达能力;
3.基本方法;掌握科学的解题策略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部分 高考复习如何落实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2025年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强调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考生在复习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这些要求:
一、明确高考命题趋势,调整复习策略
1.
理解考查内容。
2. 关注情境化命题。高考命题强调“无情境、不成题”,通过真实、复杂的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考生在复习中应多接触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的题目,培养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关键能力训练
1.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高考命题注重从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关联和整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技文献、分析图表数据等方式,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2.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逻辑推理是高品质思维的核心,需掌握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方法,并通过真题训练提升论证能力。
3.
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
4.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5. 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需注重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尤其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做到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三、提升学科素养
1. 构建知识体系。学科素养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综合体现。需系统梳理各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
2. 注重跨学科融合。高考命题强调综合性,应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历史与政治、物理与数学的结合,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3.
强化实践应用。
四、培养思维品质
1. 逻辑性思维。考生需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并通过真题训练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2.
批判性思维。
3. 创新性思维。需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五、优化复习方法
1.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高考命题紧扣课程标准,要重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原理和例题,做到“依标复习”。
2.
真题训练,查漏补缺。
3. 模拟考试,提升应试能力。定期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节奏和题型,调整答题策略,提升实战能力。
4. 小组合作,分享经验。重视学科组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复习经验,拓宽思维视角,提升学习效率。
第四部分 无情境不命题,无思维不命题
“无情境不命题,无思维不命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强调试题需依托真实情境设计,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原则通过将知识应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及强化高阶思维的考察,推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1.“无情境不命题”的内涵与实践
情境化命题的核心在于通过真实、具体的情境载体,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常以社会热点、科技进步、生产生活等场景为背景,例如数学题可能以城市交通规划或经济数据为情境,物理题可能结合航天工程案例。这种设计打破传统“纯知识”考查模式,要求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分析信息、调用知识并形成解决方案。
情境的作用不仅限于增加题目趣味性,更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过程。情境作为知识应用的“土壤”,能有效区分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的学习层次,引导教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2.“无思维不命题”的要求与价值
思维考查的层次性体现在试题对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侧重。例如数学压轴题常设置多步逻辑推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突破难点;文科试题可能提供矛盾史料,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的培养意义远超应试范畴。注重思维过程的命题方式,能倒逼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师减少机械训练,更多采用探究式、项目化教学。这种导向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为独立思考、创新突破等能力正源于系统性思维训练。
这两大原则共同构成素养导向命题的“双翼”:情境赋予知识生命力,思维决定问题解决的深度。二者的结合不仅提升了考试评价的科学性,更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学科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本质转型。
总结:教育部明确要求,2025年高考复习的关键在于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考生需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科素养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优化。通过科学的复习计划和高效的训练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成绩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