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过于干涉具体教学行为

(2025-02-27 11:09:52)


高考二轮复习正酣。今天下午,总校几位领导听了一节高三英语课,给我发来了课评意见,不仅对这节课给出了全盘否定的结论,关键是认为导致这节课失败的原因是导学案编制不规范。原文照录:

刚才听了一节高三应届英语课,发现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和上周河西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高考地理问题相同,导学案任务笼统,没有具体分配,随意性、不确定性明显。就拿这节英语课来说,专题是“语法填空”,导学案一股脑出了18个语段,这18个语段多少节课完成,每节课的任务是什么?都没有具体分配。预习课、正课1、正课2更是没有明确的区分,没有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上到哪算到哪,属于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预习课将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发现问题,正课1解决问题,正课2链接高考,强化巩固,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都要明确。预习+正课1+正课2,形成一个严密的闭环系统,这是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的常规课堂,二轮复习更应如此。

地理和英语属于突出的无序化教学。根子在哪?一问老师都有各种解释和理由。请问导学案是给学生看的,还是老师自己看的?导学案作为教学指南,指令必须明确。大一统的学案,目标错位,自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教研督导处加大导学案检查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我找来这节课的导学案,两部分,一部分为一轮复习重点生词汇总;一部分为语法填空技能训练,共有18篇文章(语段),每篇有10个填空题。这是两周共六节大课的教学量。

通过认真研究,这个导学案没有大的问题。那么导致领导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决定与英语老师集体对话。

晚上七点,总校领导与高复高三共十二位英语老师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如何上好这两周的语法填空专题课。 

征求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共有四种方法。主要区别集中在生词学用与语法学用的时间划分上。第一种,总校领导听课的这位高三崔老师,带的是平行班,生词汇总学用占比百分之五十,语法学用占比百分之五十,预习和两节正课解决了一篇文章,也就是说两周只能完成三分之一的语法教学内容;

第二种,来自应届高三陈老师,生词学用占比百分之二十,语法填空专题训练占比百分之八十,每节大课完成三篇填空专题训练文章;

第三种,高复汪老师和李老师,重视生词学用教学,占比百分之三十,预习两篇文章,第一节正课解决问题。第二节正课再解决一篇文章,即实际完成三篇文章的训练;

第四种,来自英语教研组长李老师,她带两个重点班,预习三篇文章,正课一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正课二拔高训练,力求突破。

我的观点,这四种安排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是否与学情相匹配。

二轮复习目的很明确,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技能训练,重在解决问题,把会的变成对的,不达目的不罢休。只要能够实现“会的变成对的”这一目标,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有权根据学情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当然我们要防止半拉子课,预习和两节正课的教学任务要清晰准确,让学生知晓。

统一的导学案在具体教学落实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情,有所取舍。哪些是需要重点讲练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老师的归老师,学生的归学生。

结论:前段时间,对于个别科目教研组负责人一言堂的问题,总校领导提出了公开批评,我表示赞同。今天这堂课,老师教学不存在原则性错误。提醒教研主管领导,不要过于干涉具体教学行为,否则就是新的一言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