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复读高分考生成绩不佳的原因是什么?

(2024-12-14 11:03:55)


1256日,去成功教育园,听了三位中复老师的课。对中复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中复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课堂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充满了强烈的进取意识,渴望改变。

一、听预习课。王丽霞校长的化学预习课, 讲的是“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明确,学案制作难易适中。学生通过观看洋葱学园视频,对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变形公式、溶液稀释前后溶质不变等概念理解深刻,书写规范。预习检测中的4道题,通过独立完成,相互批阅,小组讨论等方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对于第四题有关溶液的配置问题,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留到正课继续讨论学习。整个预习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情绪饱满,积极思考,效果显著。

第二节预习是305班的语文课,蒋雨馨老师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然后提问学生文学常识、生字词注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学案中的问题。整个预习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组织有序,效果不错。遗憾的是这是典型的新课,更适合应届生。

随后召开会议,要求语文老师积极转变观念,分清新课和复习课,根据学情编写导学案。复读生上的是复习课,不能再上新课,要抓紧纠正。

新课和复习课是由严格区别的。新课重在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复习课重在学以致用。新课的着力点是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复习课的着力点是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的预习课是用来解决知识识记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结论、规律等识记和理解,正课是知识学以致用的方法、技巧和能力训练,通过符合学情的典型中高题模拟题的反复演练,合作探究,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目的。复习课中必须渗透中考题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高答题技能。

中复第一轮复习即将结束,要抓紧纠正。

 

二、听正课,听的是王涛老师的两节英语课。第一节课,王老师首先检查单词、短语的识记掌握情况,接着就KeepUsed to两个短语的多种应用进行详细讲解,与学生频繁互动,直至理解并掌握,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好课。

王老师的第二节课讲语法和固定搭配,主要围绕两个状语从句展开,讲解精彩,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活跃,总结的“主将从现、主情从现、主祈从现、主过从过”十六个字,对于此类题的解答特别有用。整堂课效果良好,缺憾是容量有点大。尽管是重点班,容量还是大了,学生学会的比例达不到预期。

     通过听中考复读老师的课,对于如何提高中复教育教学质量,破解高分学生增分困难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规范并提高导学案编制质量。导学案编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导学案编制要符合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指导原则和教学要求,紧紧围绕学情和考情,突出复读生的特点,把握好题型题量和难易程度。导学案编制老师要求水平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能够认同并深刻理解成功教学考理论。提高导学案的编制质量重在提高选题质量。导学案题型分两类,即知识型题和技能型题,知识型题贴近课本,技能型题贴近中高考,新课导学案以知识型题为主,复习课以技能型题为主,科任老师要根据学情区分筛选,确定合理的比例。

 

2.进一步规范复习课。关键是要做好复习课导学案的编制。目前将复习课当成新课来上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高考复读各分校普遍存在,主要是对两种课堂的实质没有搞清楚,根子出在导学案编制上。对于中等生来说,新课的主要着力点是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复习课的主要着力点是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的预习课是用来解决知识识记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正课是知识学以致用的方法、技巧和能力训练,通过符合学情的典型模拟题的反复演练,达到学会的目的。

 

3.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没有分层教学,成功教学考理论的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重点班、普通班要区别对待,分层组织教学,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导学案选题中重点班以二、三类题为主,二三轮复习中要加大三类题的比例,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普通班主要以一二类题为主,注重力所能及题的讲练。每节课都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是中考题,考几分,以什么方式考,让学生集中精力去识记、理解、消化和掌握。

不要说重点班和平行班,就是同一个班,学生的能力大小、基础好坏、消化快慢、认知高低差距都很大,量大、题难,学困生只会“听天书”;量小、题易,学优生就会“饿肚子”。导学案不能满足于一个层次的学生,既要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冲刺突破,题型设置层次分明,梯度明确,保证学困生学会,学优生不断超越。

需要指出的是老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不可能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既是铁律,也是成功教学考理论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不要浪费时间做无谓的破解。

 

4.教会重在动脑筋。强烈的教会意识来自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老师教会学生的基础和前提,问题越清楚,越具体,教学越有针对性。针对性越强,教会的效果就越好。老师要认真预习,认真准备导学案,没有问题不上课。课堂是用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动不起来,昏昏欲睡,是出不了成绩的。复读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识记、理解、掌握知识,而不是先让学生背会、记会知识再去解决问题,这是应届毕业生学习的过程,不适合复读生。

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要三缄其口,不要轻易说出答案,要树立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识,提问学生时先让学生甲回答,回答不了再提问学生乙、丙、丁。直到回答正确,并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复述,并且答出为什么,才肯罢休;老师要紧盯问题不放过,解决问题再继续。老师要紧盯差生群体反复练,不达目的不罢休。因为只有学困生群体成绩提高了,整个班级的提分幅度才会更大,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死记硬背先记忆再理解知识;另一种是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何选择?通过大量课堂教学验证,第一种方法只是对知识起到简单的机械识记,效率较低;第二种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引领,以问题为载体让知识灵活体现在其中,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恰好就是对知识不断理解提高的过程。复习课无疑以第二种为主。

 

5.双语教学要把写作作为重要的一环,每节课都要安排适量的写作题,哪怕就是几十个字,也要去练习,去坚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年的时间练上100篇以上的小作文,考试审题就不会跑题,加上注重书写规范,作文得分就不会太低。英语教学还要重视听力训练,从一轮复习起步就要着手去练,器材不能等、靠、要,自己想办法,在网上下载听力材料,让学生反复练习,一周至少练上两三次。只要抓住了作文、听力这两块,45分的题目,考到35分以上就是胜利,英语增分30分以上应该可以做到。

 

6.问题从哪里来?相对于优等生而言,中等生不仅记忆力和理解力弱,问题意识也是十分淡漠的。绝大多数中等生在学习中看不见问题,更遑论查找问题了。

我们的复读生是典型的中等生,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学情。一些老师动不动就埋怨学生不动脑筋,找不到问题,这是不对的。大多数学生拿到一道题,要么会做,要么不会做。至于为什么不会做,哪一步不会做,能否分析出一二三,大都一脸茫然,缺乏最基本的查找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解知识,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要训练学生查找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查找问题的能力,这是老师的重要任务。学会知识是前提和基础,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目的,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拿出破解问题的密钥是关键。中等生与优等生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找不到破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训练学生如何读题、审题、破题应成为老师的核心着力点。

 

7.学生是问题的唯一解决者。解决问题的一定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为老师永远不可能代替学生上考场,所以老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出现的问题只有学生自己解决了才能说明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就真正的学会并能学以致用了。教会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老师的核心任务。

针对中等生学情,老师既是知识的讲授者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生成者。老师要不断地发问、追问、引导,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老师也要逐步提升难度,继续不断发问、追问,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记会、学会、会用。

须知知识传授不仅包括字、词、句、概念、定理、定义,包括解题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训练学生查找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深度理解“会”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如何在真正的“会”上下功夫动脑筋。让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量化就是重要的路径。

 

小结:中等生问题意识淡漠,缺乏查找问题生成问题的能力。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从而更好的设置课堂教学体系;解决问题的主力是学生,生成问题的关键在老师。师生共同动脑,课堂才能更高效;在问题查找与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生成问题,不断提升学生查找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面对中等生,发现问题靠老师,解决问题靠学生。只有动脑筋的课堂,学生才能学会,弄懂,会用。                

 

告诉大家,运动可以改变大脑,运动可以改造大脑,消除压力、焦虑、抑郁、低效等种种困扰。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改变大脑,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增加海马体新神经元生成,促进大脑血流,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运动能够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降低应激激素水平,改善睡眠质量。运动通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连接和增加大脑体积来改善大脑功能。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大脑有不同的影响,如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锻炼注意力和执行能力,太极和瑜伽提高注意力和平衡感,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各班都要指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坚持规律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变大脑,改造大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