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课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2024-11-26 10:03:31)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六,利用一上午时间,去高考复读三校、七校,听了王万平和朱剑仪两位老师的课。王老师的数学课是讲评第三次月考试卷,朱老师的物理课是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这两位老师的课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
(一)先说王老师的数学试卷讲评课。我听的是第二节课,40分钟,师生互动挺好,翻来覆去,讲清楚了两道题。这两道题应该都属于B类题,一节课讲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学会了。从战术层面讲,这节课“教会”的目的应该实现了。
课后复盘,第三次月考数学卷,共19道题,按照课时安排,两节大课。每节大课分两段,第一段50分钟预习,第二段80分钟正课,分为两节小课。该班本次月考,19道题中,得分率80%以上的有9道题,没有得分的同学通过学习小组互助应该能够解决;得分率30%以下的同学为0,说明这套数学卷命题质量还是不错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共10道题,需要在160分钟四小节正课中大讲特讲,老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
王老师是不是这样布局的?显然不是。他用了两节小课,只讲了五道题,而且前三道得分率分别为100%、94%和90%,几近满分,不需要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遗憾的是王老师没有通盘考虑,导致的后果就是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属于典型的半拉子课堂。
如何改进?建议王老师通盘考虑,综合规划。两节大课中,四节正课,重点要讲十道题,必须根据得分率将这十道题均衡分配到四节课中,每节课两三道题,应该可以讲深讲透,教会学会。至于两节预习课,要求学生回归相关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己思考探究,结合导学案同类题,充分预习,为正课做好准备。
这就引发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课在一轮复习中不属于重点,但是在二三轮复习中,分量是很重的。过去我们一轮复习做的不好,二轮复习只好继续吃一轮复习的剩饭,重复走一轮复习的老路,试卷讲评除了对答案,就是无论难易一一普讲,至于学生学会了没有,会了多少,甚少考虑。而今年不一样了,今年以来,成功教学考理论推进顺利,“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教学要求已经成为老师的行为规范,一轮复习质量高,效果好,大家信心很足。在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的时候,都在思考二三轮复习的方法和措施。
二三轮复习,无论小综合还是大综合,试卷讲评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试卷讲评课,确定试卷讲评课的模式和标准规范显得特别重要。王万平老师的这节试卷讲评课可以说为试卷讲评课的规范破了题。
万变不离其宗。找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试卷检测检验老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程度,查找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量化评估学生识记、学会、会用的能力和智慧,是日常测试的主要目的。一套试卷,通过得分率判研哪些题不讲,哪些题要讲,要讲的题是普讲还是个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于试卷讲评教会的标准,提一个基本思路。班级得分率75%以上和20%以下的题不适于普讲,个别学生不会的题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就可以得到解决,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题即便耗费时间讲了又讲,稍作变形还是不会,这样的题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得分率介于75%和20%的题,就值得花费时间大讲特将,翻来覆去,互动辩论,合作探究,深钻细研,一讲再讲, 直至绝大多数学生学会。王万平老师用一节课讲了两道题,实现了教会的目的,从战术上讲,还是要肯定的。
按照以上思路,各学科组思考,本科目试卷讲评课如何上,请抓紧拿出规范标准指导意见。
(二)再说朱老师的物理课。朱老师这节物理课讲的是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问题。这样的课核心知识点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关键是通过做题理解运用。导学案很规范,从题量看,预习课五道题,都是基础题,50分钟是可以完成的。第一节正课处理预习课存在的问题,花了30分钟,安排的五道题只解决了一道题,下课铃就响了。课间休息,我问朱老师,还有7道题,怎么办?朱老师自信地说,第一节课慢一些,第二节课速度就快了,应该能够完成。我本来只准备听朱老师一节课,听完他的自信回复,我改变主意,决定把两节课听完。
朱老师的第二节课,延续第一节课的节奏,40分钟实际上只解决了两道题,这也是一节典型的半拉子课堂。话说回来,这两节课虽然只讲了三道题,但是朱老师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频繁,所讲的三道题绝大多数学生应该学会了。
问题来了,导学案题量标准到底如何界定?就拿高考一轮复习数理化学科来说,一节课40分钟,得分率50%左右的题,老师要教会,满打满算只能完成两道。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即便是得分率百分之六七十的题,一节课要教会,完成三道也是蛮紧张的,因为足够的互动验证和拓展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两节课最多只能完成四道题,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将导学案的题量再往下减?刨根问底,老师有老师的考虑,我们不能只盯着中低端学生,我们还得看高端学生。虽然课堂讲不完,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考量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题量再降,中低端学生是够了,高端学生就闲了下来,最终出好成绩还得靠高端学生,所以导学案题量不能一味降,必须留有学生自学的余地。
老师的坚持显然是对的,但是在课堂上却表现为半拉子课堂。如何解决半拉子课堂问题?“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具体说,老师的任务要明确,学生的任务也要明确。一节课虽然安排了四道题,但是老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自己只讲两道,并且保证教会大多数学生,至于学生是否学会,就要看另外两道题自己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如果能够独立完成,说明老师教会学生也学会了,如果不能独立完成,就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问老师问同学,继续动脑筋努力解决。至于能解决多少,根据自身资质和学情决定,强求不得。
综上,当导学案题量降到老师不愿再降的程度,如何解决导学案题量大与课堂讲解完不成的矛盾?办法有了,这就是在“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教学要求下,老师在导学案中要明确标注,哪些题属于老师课堂必讲题,不讲就是教学事故;哪些题属于A类学生自做题,哪些题属于B类学生自做题, 哪些题属于C类学生自做题,针对学情分层施教,量力而行,确保学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