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是教学的基本问题
(2024-11-17 13:02:51)
如何解决好“会”的问题,是教学的基本问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会知识主要靠识记理解 ,知识变为能力就要靠智慧了,不仅要学会,关键还要会用。两节正课,多少道题合适?我们说十一二道,北京专家说理解消化会用,一个知识点,五六道题足够了。任校长通过听高复物理的课,提出了一个数据,两节正课三四道题,只要真正学会会用,就很好了。所以说,多少道题合适?权力在老师,一定要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标准就是“会”。
转发任校长一节听课感言:
王总多次讲到一句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放在教学上简单的说就是弃难戒多。这句话真正理解并落地并不容易,其中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更是在考验人性的“贪”,老师的“贪婪”集中体现在练习量大,总想通过大量的练习把学生教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数量”和“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练多会少的结果摆在面前,并没有让每位老师清醒。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清楚,又叠加了新的问题。
今天听了三节高复的课,都存在导学案上大量的题没有时间完成的问题。物理课导学案预习课设计了8道题,第一节正课以讲知识为主,只完成了两道练习,其余6道只能放弃;英语第二节还在解决正课1的任务,而正课2的任务不了了之。记得去年7月份刚开始推进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时候,在导学案的制作中可谓费尽周折,每个科目一节课的导学案多达十几页,题量大到惊人,少则二十道,多则三四十道,在不断地斗争中,老师们逐渐认识到练的多不如练的实,会才是硬道理,后期题量逐渐减了下来。尤其新学年,在王总的指导下,认知不断提升,题量不断减少,基本控制在十一二道。那么,这就是标准吗?如果仅仅是学生做一遍,老师讲一遍,题量似乎也不大,要让学生吃透,还必须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师生互动中不断追问,不断变化,打破砂锅问到底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王媛老师说,现在看刚开学的导学案,题量多到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动脑筋解决问题,是很费时间的,一节课能完成四五道题就很好了。这也是很多老师的共识。那么,一节课练几道题是标准?王总从来不讲具体标准,只讲标准意识,多少道合适没有限定,听的见炮声的老师最有发言权,度量衡是“会”。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会”就是标准。导学案设计的题没有时间做,等于是"C"类题,长期以往这类题堆积如山,成为绊脚石。课堂上做到哪算到哪,做不完的就自动删除,其中不乏很典型的题,这是很严重的教学事故。这个问题从河西到兰州,从中考到高考普遍存在,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请学科组长履行职责,组织学科老师深刻领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髓,基于我们的中等生学情,认真审核每一节导学案,两节课80分钟,哪怕只解决好三四道题,只要是真正的学会会用,也是一种突破。
魏生堂督导:近期从初中到高中再到高复,听了部分老师的课,上述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严重。今年从开学初就提出了“教会”的目标要求,无论是低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几乎都存在一节课题量大完不成“教会”任务的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选题质量要高,尤其是对错互辩的题一定要选好。标准是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班50人,选定一道题有一半人会做,一半人不会做,这种题就有师生合作探究对错互辩的价值,否则过难或过于简单都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二是控制好题量,题量多少的标准是会。中考高考,预习如果设置四五道练习题,在预习中能写出每道题的解析过程就已经很好了,两节正课,三四道题,只要能真正学会会用,就已经很不错了;三是严格按照导学案要求执教,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进而不断提高导学案的选题质量,这样就能实现课堂有效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