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成绩分析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2024-10-20 14:05:19)
第二次高三高复月考成绩分析由各实体自己组织。这次考试化学平均得分率只有55%,是不达标的。重点班得分率67%,平行班得分率52%。复读得分率最高的班级超过70%,最低也在50%以上;应届得分率最高的班级仅仅60%,最低只有27%;而班级前10名平均得分率有90%以上的,后15名最低的只有21%。
综合以上分析,这次化学试题命制质量是比较高的,问题出在教学上,尤其是应届生中的中下等学生,老师没有教会,学生也没有学会。
理科一校一位老师这样反思:1.识记模糊。其所在班级1班因识记因素平均失分6.55分, 2班失分11.89分;2.书写不规范。集中体现在方程式的书写未配平、胡乱标注物质状态、计算结果漏写物理量单位、有效数字保留不规范等。此类因素1班平均失分3.65分, 2班平均失分4.4分;3.审题不仔细。如C部分的第6题第(2)小题要求填写现象但部分学生写成化学方程式,B部分的第7、14题多数学生疏忽“过量”“少量”等关键词而盲目答题。此类因素1班平均失分5.9分, 2班平均失分6.26分;4.计算能力欠缺。如B部分的第9、11、16题,C部分的第3题。65分以下的学生普遍坦言不会将告知的数据合理计算。更有个别同学对常见的加减乘除在运算中也出错;5.解题思维僵化。如B部分第17题的实验探究,对问题假设和假设证明无思维方向,第18题的信息型离子方程式书写不会准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6.老师高估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轻视了化学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要求高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后期教学中将从四个方面努力改变:1.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一步对学案降难度、减题量。预习课督促学生“独立、限时”完成预习,力戒学生“假会”;2.优化课堂授课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互评互纠互辩;3.每周一次变式滚动测试,赋分量化考核,促使学生将会的内容在考试时变成对的。
评述:大家的反思和整改措施一一看过。大家都认为题出的好,出的活,但是得分率偏低,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教会没有学会。确实要认真分析,认真查找原因,找出问题根源。
为什么没有教会没有学会?一是识记是否过关?为什么没有过关?怎么办?二是课堂做题,合作探究重在对错互辩,互评互纠互辩是否重视?三是题量设计是不是有点多?这次北京研讨,与会专家对我们的对错互辩很感兴趣,认为如果真正做到,对于理解消化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锤敲响鼓”的作用。但是大家对20分钟解决三道题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如果真的属于记性差反应慢的中等生,针对一半学生不会的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真正学懂弄通,20分钟应该问题不大,解决两道题时间不见得有多宽裕。如果是三道题,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节课就一两个知识点,50+40+40=130分钟,预习课选题以一类题为主,重在练手,正课如果还是以一类题为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浪费时间,所以正课是不是应该以二三类题为主。选择适量的二三类题,解一道题,通过师生互动,对错双方互评互纠互辩,发言的学生不能太少,大家在辩论中彻底搞懂弄明白,解一道题产生解十道题的效果,是不是更好?
教学关键是要教会学会。我们面对的是基础差、记不住、反应慢、没耐心的中等生,大家始终不要脱离这一基本学情。
魏督导:本次化学月考得分率偏低,化学组老师们都在认真反思,通过王总的指导,让我们更加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了,试题命制要肯定,得分率不高,问题出在教学上。第一次月考考查的是最基本的识记问题,只要识记过关,成绩就不会低。第二次月考则是通过变式考查,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要求,对于中等生尤其是应届中等生来说就比较困难,造成得分率偏低。主要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识记仍然不过关,最基本的分子式、方程式等没记住,丢了不少分;二是课堂题量太大,走马观花式讲练导致“会”的含金量太低,考试的时候稍作变形学生就傻眼了,这种会依然是机械性的假会,不是真会。反过来我们就要问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没有掌握?没有真正理解?追根溯源,课堂题量太大,训练只注重量不注重质,正常情况下课堂用来解题的时间,要做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包括单独思考的时间和师生互动探究的时间,每道题没有1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的;三是课堂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动脑筋没有做到,师生合作探究的核心是对错双方互评互辩互纠,不是简单的订正答案,更不是学习小组的简单讨论。目前我们的课堂最欠缺的就是真正的合作探究、对错互辩。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才是不断提高成绩的当务之急,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认真解决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