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会出现新的难点
(2024-10-18 17:11:17)新学年,成功教学考理论持续推进,大家的认识越来越到位,尤其是随着一系列优质高效的课件的引进植入,为提高老师教会学生学会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的动力。
细数如何教会学会,目前还有两大难点:
一是师生合作探究、对错互辩之难。难在老师的思维观念能否改变,能否主动引导;
二是题量取舍之难。题量多少取决于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将预习正课50+40+40=130分钟的课堂演练题从20道降到了12道,本以为这个题量合适了,而在这次北京研讨中,专家认为要让大多数学生学懂弄通,题量还是有些大。一节课就一个最多两个知识点,认认真真搞懂五六道有价值的题,完全足够。低水平重复做价值不大的题,是一种浪费。
专家认为,题就两类,要么会做,要么不会做。会做的题必不可少,主要用来练手,不用花时间讨论;不会做的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一般是很难琢磨出来的,即便琢磨出来,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划不来。
正确的做法就是紧紧抓住课堂有限的时间,老师多讲知识,尽量少讲题。解题主要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尤其重视对错互辩,思维碰撞,直至学懂弄通。所谓茅塞顿开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将学生不会做的题细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甚至四类题,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给予解决,尤其是对错双方通过大胆互辩,统一认识,这种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推广普及价值很大。
经以上讨论,问题来了:一是导学案中,大家在预习课、第一节正课和第二节正课中的选题,一类题二类题三类题的分布是不是要根据学情实际重新思考?二是各类题对错互辩环节,分别有多少学生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标准要求是必须呈现普遍性。只有三两个学生参与,恐怕体现不出普遍性吧!
以上问题请大家在教学实践中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