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的主要矛盾
(2024-09-02 18:28:48)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之争是导学案编制的主要矛盾。
预习,是问题呈现还是问题发现,焦点在于学习小组是否讨论。经过学习小组讨论后的问题是呈现,不经过小组讨论,老师批改预习学案发现的问题,有的可能是真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学生可以自主解决的假的问题。
上正课,焦点一是师生是否互动,是否合作探究,二是是否留课后作业。老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学生通过做作业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这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成功创新教学模式追求的是知识是否掌握,可否学以致用。正课传授知识,通过做题验证知识掌握程度,这个验证过程是师生互动合作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对答案所能解决的,更不是学生做完后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评判就完事这么简单。基本要求是学生做完题后,是对还是错,老师是引导者,学生自己才是裁判,师生互动,集体讨论,合作探究,才能得出到底是对还是错的结论。
这个模式不是我们独创的,既是教育部门的要求,也是通过成功教学考理论推导出来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创新教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抄袭作业、上课睡觉等老大难问题,着力点放到“会”而不是“教”上。教是过程,“会”才是目的。
创新教法与传统教法的本质区别就在这儿:“预习呈现问题,正课师生互动,合作解决问题,这节课的结束就是下节课的开始。”请大家认真琢磨这段话。
有老师问,我们如此差的学情,正课练两三道题,这节课就结束了,学生学不会怎么办?一是继续降低难度,赶走力不能及的C类题;二是上正课的延伸课,尽可能延长正课时间,师生互动合作,反复识记理解知识,演练思考解决问题;三是复习课进一步滚动提高。实践证明,如此用心,反复滚动,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学会的。
关于正课的延伸,再啰嗦几句。成功教学考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前提就是要与学情相匹配。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不是单纯的一节课,而是围绕两节正课,配备了预习课。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多,预习课时间不够用,又加上了早读课。第二节属于正课做题测试时间,数理化科目时间不够用,每天近两小时的自习课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补充,弥补时间不够用的欠缺,保证中等生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做题“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