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思考力解读
(2024-06-17 12:32:28)一、思考、思维、思辨与思想关系的理解
思考,是对事物的初步接触与认知。它如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窥视到世界的奥秘。无论是对日常琐事的反思,还是对重大问题的探究,思考都是我们理解和改变世界的起点。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的探索和解答问题奠定基础。
思维,则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对思考的深化和系统化,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思辨,是在思考和思维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审视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够质疑和挑战既有的观点和认知;又要有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思辨,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知,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
思想是思考的结果,是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于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思想比思维具有更加主观与情感色彩的成分,体现一个人或群体的信念与主张。思考和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思想”是人用大脑进行思考得到的结果,而“思考”是人用大脑想问题的活动过程。
总的来说,思考、思维、思辨是认知世界的重要环节,思维是基础,思考是过程,思辨是修正,思想是结果。它们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核心过程。在实际生活中,需要灵活运用思考、思维和思辨这些工具,不断修正完善思想。
二、思考力三要素和思维三层次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
在物理学上,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事实上,思考力同样也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首先,思考力取决于思考者掌握的关于思考对象相关信息量的多少(大小),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量,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活动。
其次,思考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也就是说,思考要有目的性,漫无目的的思考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思考力。
第三,思考必须找准作用点,必须把思考活动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出现胡思乱想、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和技巧把握思维过程中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呢?
思考(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头。在实践中,成功的人或者成功的企业都具备既会实践又会思考的特质:
越会思考的人离成功越近。思考是连接知识和实践的纽带,是一种发生在大脑内部的抽象而复杂的活动,它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而自动忽略细枝末节。思维上的层次包括三个层面:
层次一:思维的基本活动
所谓思维,就是为达成某种特定目的,将已有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认知活动,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纽带。
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也就是思维的基本功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概括与抽象、推理与判断等能力。如果基础能力有所缺失,那么就很难展开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层次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也被称为心智模式。
思维模式受文化影响较大,譬如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也跟个人的认知有关,认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模式。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还跟他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性格、价值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紧密相关。
层次三:思维技能
思维技能指在解决具体生产和生活问题时产生出来的被验证、可重复使用的思维层面的方法、框架和模型。
思维的三个层次对于思考力有着不同的体现。思维技能跟工作结合最紧密,是处理具体问题时用到的手段和方法;思维的基本活动则是思考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不知道比较和分类,欠缺概念能力等,很难真正掌握思维技能;思维模式则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和问题的角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具有战略性作用。所以,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既要提升思维模式,又要锻炼思维基本功,还要注重应用思维技能,三者缺一不可。
三、思路、视角与三思
1.思路
思路是思考活动的条理、线索和脉络,思路为思考活动开辟了逻辑的方向和行进的道路。没有思路,思考活动无法顺利展开。思路不清晰,会阻碍思考活动的速度和效果,思路不正确也会误导整个思考活动。掌握若干固定的思路和套路,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对于培养思考能力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介绍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思路,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1)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思考。首先确定想要什么,其次将这种需要进行结构分解和过程分解,形成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一系列思考:一是实现目标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二是达成目标的组织方式和执行体系;三是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条件(时间、地点、条件)等。这种以目标导向为思路展开的一体化思考,能够使思考变得清晰明确、体系完整、纲举目张、结构缜密。
(2)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思考。把发现的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分析问题的主要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过程、联系方式、矛盾关系,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思考,会促使思考更加客观、冷静、深入。描述问题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很多问题在描述的过程中变得水落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逐渐清晰,在描述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
(3)以焦点为导向展开思考。在思考之前,你也许模模糊糊能感觉到事物的某些特点,这些“点”也许是兴趣点、也许是焦点、也许是痛点,也许是斑点,也许是看点,热点、节点、据点、起点、缺点、优点……它们互不相干、不成体系,隐隐约约、杂乱无章。将发现的“点”收集起来进行排列比较,选择其中的一个“点”为着力点,展开“点-一线
-一面一一立体”的发散思考。这种以焦点导向为思路展开的思考,使思考更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常常能收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效。
(4)以因果为导向展开思考。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结果也是原因。一是可以把该事物作为结果,思考其形成的原因;二是可以把该事物作为原因,思考它可能导致的多种结果;三是把原因和结果分别进行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叉思考。这种以因果关系为导向展开的思路,使思考更具逻辑性和实践价值,思想更具前瞻性。
2.视角
视角决定视野。看问题的视角越多眼界越开阔,很多人的观点和思考能够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就是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多视角思考能避免思维定势,使思想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介绍几种思考问题的主要视角:
(1)挑战者视角。针对别人的观点站在相反的视角,以挑战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形成的思考将更具逻辑性和针对性,思想也显得尖锐和鲜明。这是批判性思考常见的思维视角。
(2)创新者视角。以一种冒险的精神大胆提出全新的观点。也许这些观点不具有可行性,也许这种思考存在很多错误,但这种创新视角能够使思考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诱发更多思想,创造更多机会。
(3)保守者视角。以质疑和小心谨慎的态度思考问题,把问题想得更危险、更困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形成的思考将使你的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少犯错误。站在保守者的视角思考问题也许有画地为牢的弊端,但在团队的互补关系中,这种思考是有价值的。
(4)乐观者视角。不往好处想,自然也不会往好处去做,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生是靠自己想象出来的”。以乐观的者的视角进行思考,会使人生充满希望和阳光。
(5)悲观者视角。站在悲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换位思考会使你善于理解和沟通,更懂人情和人缘,更具包容性和同情心,更加具有慈悲心肠。
(6)旁观者视角。旁观者清,采取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会使思考更加冷静沉着,思想更加理性和客观。避免卷入矛盾纠葛,避免情绪急躁和性格冲动。
(7)相关者视角。因为与自己利益相关,所以思考会显得急切和急迫。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思考活动更有效率,也更加具有责任心。
(8)决策者视角。始终把握方向,敢于承担风险,冷静理性、大胆取舍、权衡利弊、排除干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思想更具战略性、组织性、系统性、实效性。
多视角思考能避免思维定势,使思想更加具有理解性和包容性。
3.三思
掌握思考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增强思维速度;掌握思考的主要视角,有利于延伸思维广度;如果掌握了思考的一般方法,对于拓展思维深度和提升思想高度都具有实用价值。综合基本的思考方法,提供一套“三思”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首先思考“是什么”,即事物的存在本质。作为思考方法,必须对该事物进行定义、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该事物的存在方式,对事物的结构属性、矛盾属性、联系属性、过程属性做出具体分析,进而对它的存在本质做出科学判断,从而在深入、完整、系统的意义上认识它“是什么”。
其次思考“为什么”,即事物的制衡规律和因果关系。作为思考方法,要从外因上分析事物的制约和制衡规律,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相对性条件,以及它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作用与反作用,判断其中的因果关系和价值规律,理解它“为什么”。
然后思考“做什么”,即思考力向执行力的转化。当我们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是以事物(对象)为认识的主体,但当我们思考做什么的时候则要把“我”作为实践的主体—“我”是当事人,应该怎么做?其中的力度、角度、适度如何进行“量”的把握?如何将它们纳入到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执行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的一体化思考之中。
四、如何理解深度思考
99%的人流于表面,99%的普通人基本上没有思考力,出现一个问题就去解决一个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只流于表面,不去深度思考。
只有不到1%的人直击本质,这1%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会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而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快速准确给与解決。
所以,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何提高深度思考力?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1.动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是什么?学会提问,是深度思考的起点!
2.本质。思考时不断追问为什么,直至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思考。独立思考,是终身成长的起点。掌控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提问,学会说不,学会据理力争。
4.专注。化繁为简,专注于目标,找出过去失败的原因,学会高效时间管理,运用工具战胜拖延,拒绝低效勤奋。
5.逻辑。提升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清晰条理表达,理性作出有利决策而不是被情感或欲望牵着鼻子走。
6.沟通。善于倾听,多方沟通,自信表达主张,求同存异,完善思路,创造更多可能。
7.关系。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做事要全面思考,处理好事物间的关联关系。
五、如何理解逻辑思考力
什么是逻辑思考力?
逻辑思考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世界上最大的弯路就是思想的弯路。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虽说人都有思维,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突破这种思维定势。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思路;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能够实现愿望的人,不一定比你付出更多的汗水,但在付出汗水之前你一定要给予自己更多的思考。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思考模式不同。我们要学会用更强的逻辑思维来提升自己的效率并寻找出更有效的处事方法。
运用逻辑思维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方法,它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可以提升条理性,提前演绎并具有说服力。当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多问为什么,运用是与不是来进行排除法思维。另外还有一点大家很容易忽视或者是平时没有养成的习惯就是运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逻辑思考,因为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完整清晰地体现出你的思维和想法。另外逻辑的表述能力也特别重要。
很多人在做好思考,问题分析甚至是文字表述之后,不能很好的进行逻辑语言表达,就是我们常说的葫芦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很好的传递出来。那么在遇事处事的过程中往往效率低下,要么是出现误解,要么只能是一个人亲力亲为。学好逻辑思考力,就能练成清晰的思路,有条理的方法,有效的表达,得到他人的认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逻辑思维模式可以为我们条理清晰的指明处事的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维习惯,需要我们去养成。总之,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没有思路不行,经营管理没有思路不行,团队发展没有思路更不行……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正确思路才可能有出路。
六、思考力、决策力与执行力
做一个领导或者做一个管理者,首先要去想:我有哪些好的点子,我有哪些好的方法,我可以做哪些好的决策。在这个情况下,思考力可以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接下来的就是,在这么多的点子和方法里面,你能挑出一个更正确的答案吗?这就叫决策力。所以,人先用思考力,去想象一些问题的答案,再用决策力,去判断一个最佳的抉择,然后再去研究如何执行。
思考力着力点:做企业,重点是顾客。所以我们把“顾客在哪里”列为思考力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决策力着力点:决策的时候,不能犯错。权力越大,犯错的机会越大。所以,决策的时候,要重点关注两件事,一是重要和紧急;二是效果和效率;
执行力着力点:谁是你的接班人,就找谁来替你执行。
七、思考力、行动力与表达力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思考是产生一切的根源,万事都是起源于思考,有思考的引发,才能谈得上发力。
行动力是万力之本:行动力是实现思考的根本,只有行动力才能将设想变为现实。
表达力是万力之魂:只有将思考和行动表达出来,才能使问题变的有意义,才能使问题被了解,赋予它存在的灵魂。
维根斯坦说,语言即世界。不仅不无道理,简直就是一语道破世界真相。
前一篇:“定位”是一把手的必修课
后一篇:就张彦文校长的感悟也谈几点感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