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的感觉为什么会与真实数据有如此大的偏差?

(2024-01-24 15:08:53)
                                                                                   
      我们推行成功教学考理论,为什么一再强调不能用行政命令,而是要用数据和成绩推动。因为做科学研究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靠行政命令强制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坏。

      前天晚上,在与高复高中领导老师座谈时,我讲了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学会数据分析,谨防热点数据带偏情绪。比如,最近热议的高考试题难度加大的问题,这是为了适应选拔优秀的探索性研究型人才而出台的明智之举。问题是选拔研究型人才的比例有多大,标准有多高?

       关于这个问题,要用量化考核的数据表达,具体来说一是选择研究型人才的比例是多少?二是高考成绩多少分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选拔?对于这两个问题,会议上讨论过程可热闹了,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凭感觉在说,没有一个人说出不自相矛盾的结论。第一个问题,大多数老师的答案是 百分之五、六,也有个别老师说百分之二、三的,还有个别老师说百分之十的;第二个问题,大部分老师都趋向于认同文理科五百八九十分为底线,也有个别老师说五百五十分的。

       我们看看2023年的甘肃高考成绩排名情况吧。大家算算比例,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
       1.600分以上的学生没有超过1%;
       2.580分以上的学生理科不到1.8%,文科只有0.55%;
       3.550分以上的学生理科只有4%,文科才1.7%;
       4.50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理科10.99%,文科只有7.36%。

       请问这个结果是不是与您的感觉有较大出入?大多数老师认同的高考成绩580分以上应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比例居然不到2%。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真实数据与我们平时想象的数据差别如此之大,会让老师们大吃一惊。

                                                                           

        第二个问题,老师的感觉为什么会与真实数据有如此大的偏差?

        这就要从人性的弱点进行剖析。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谁家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了,谁谁中了500万大奖了,诸如此类的信息在网络自媒体的海量传播下,许多人整天做起了天上掉馅饼、遇见白马王子、一夜暴富的美梦。虽然明知这些想法不靠谱,却还忍不住在行为上去贴近,万一梦想成真了呢?这就是福利彩票基本上都是穷人在买,富人基本不买的底层逻辑。

       剖析第二个问题。老师的感觉为什么与真实数据有如此大的偏差?这就牵扯到个体样本数据是否具备普遍性的判断。比如有人考上清华北大,这与我们的中等生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仅仅作为一种励志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作为学习对象,随意改变教学复习策略,成天耗费大量时间在力不能及的问题上纠缠,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由于没有时间而白白放弃,最终的结果就是两头都没有着落,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与几位物理老师做过交流,就拿去年的物理高考卷分析,我们现在的学情,如果按照难度相仿的试卷考,最高也就六十多分,高分班平均四十分过一点,平行班三十分左右。如何超越这一成绩?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超难的三四十分舍掉,专攻有能力拿下的六七十分,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不仅数理化命题在改变,其它科目也在改变。但是变来变去,有一条不会变,即超过百分之七八十的题大多数同学只要努力就能拿到分值。也就是说不会是整体增加难度,只是在后百分之二三十的题上难来难去而已。

       有老师问,不见得吧?全国一千多万考生,选拔人才的机制只是面向前百分之五,最多不会超过百分之十,这个判断大家是认同的。如果普遍难,都答上二三百分,人才怎么选出来?所以说,高考命制难题,只是面向前百分之五最多不到前百分之十的学生的游戏而已,与我们后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最多百分之三十学情的学生没有多大关系。

       既然前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不是我们的菜,我们就将高考目标成绩放到500分左右吧。老师和同学们不要以为这个目标是卑微的,这是符合学情实际的现实选择。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扎扎实实做好复习,把时间与精力用在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上,多变式,多追问,真正做到会一道题而掌握一类题,将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力所能及的问题全部学懂弄通。这些做到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将来高考会有一批同学超过500分。

       有老师问,你凭什么得出这一结论?我的回答是:人性。只要把人性分析透彻,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因为现在的高考和十多年前不一样了。一批有能力考到500多分的学生不认识自己,成天傻乎乎地在600分以上的阶层中左冲右突,而把自己有能力学会巩固的知识问题抛诸脑后,最终的结果就是超不过500分,500分以上的空缺反而由四百多分水平的学生通过勤学善思补上了。这样的悲喜剧每年都在上演。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循序渐进,亦步亦趋,稳扎稳打,拼到极致,无限接近目标。

                                                                         

        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一个是人性,一个是规律。人性虽然不会变,但是人心每时每刻都在变;规律虽然不会变,但是构成规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条件无时无刻都在变化。

        所以说,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都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夹杂了复杂的人性和多变的人心,其难度与自然科学相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物理与哲学本来就是连体的,物理研究的背后往往是哲学,形而上学的底层逻辑就是物理。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本身就是物理学家,他承认世界是运动的,一生都在追寻推动世界运动的第一动力是什么?找不到,将世界运动的第一动力归结给上帝,这也是形而上学的由来。形而上学的基本定义是,前提不一定正确,但是过程和结果往往是正确的。

        为什么在物理群里说这么多?如果放在半年前说这些话,你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神经病在胡言乱语。今天说出来,是因为你们这半年来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思考。尤其是靳老师常老师等一批教学专家对成功教学考理论的认同,让我从内心充满了感激。因为你们在接受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也曾经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也曾经彷徨痛苦是否还要留在成功学校。这些我都知道,也都理解。所以说:“谢谢你们”。

        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如果达成共识,其它诸如目标成绩如何定位、如何提高教会学会的执行力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