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选择性”教育还是“改变性”教育,得用成绩和结果说话。从本质上说,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做“选择性”教育。
当然,几乎所有的称职的校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做“改变性”教育,也在朝着“改变人”的方向努力,但是结果往往不是这样。因为做“改变性”教育不仅需要情怀和努力,还需要能力和智慧。
有人说,学生“优进优出”“平进平出”如果算作选择性教育的话,这种教育难道对学生就没有改变吗?当然有改变,不改变就成了“高进低出”“优进劣出”了。但是这样的改变只能是“术”的范畴,只是努力在固有阶层中保持原有位置,没有掉队而已。这样的教育也只是维持现状,总体上没有改变原有队形,优者恒优,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劣者恒劣,阶层更加固化而已。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没有改变和重塑,没有进步和“增值”,能谈得上是有生命力的教育吗?
如果阶层固化,从一出生就看清一生归宿,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没有改变就没有希望,国家和民族还有未来吗?两千多年前“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至今言犹在耳。“改变”才是常态,才能生生不息;固化就是僵化,死亡是迟早的。
从具体教育现状分析,我们作为民办学校,当然也想做“选择性”教育。因为相对来说,“选择性”教育需要的付出更少一些,更轻松一些,而“改变性”教育需要付出超常的心血和智慧,需要持之以恒的苦苦探索和坚守。
问题是做“选择性”教育是要有资格的,我们有吗?我们高中录取的学生,按照“选择性”教育路径走,三年后按道理应该与本科无缘。如果出口真的是这样,家长和社会还不把成功学校“生剥活刮”了?我们还会有招生机会吗?
有人又问,为什么不能花重金招一批学优生,优进优出也能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须知“优进优出”本质上没有什么改变,实质上还是“选择性”教育,何况“优进优出”也是要营造与之相匹配的场景和氛围的,个别几个学优生是改变不了一个以中下等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场景和氛围的。在一个中下等学生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校,突然闯出几个清华北大生,犹如羊群中突然拉出几匹马,会改变羊群的结构吗?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侵蚀原有的土壤和空间。
作为民办学校,我们要生存,要体现社会价值,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立足学情实际,坚定不移做“改变性”教育这一条路可走,其它任何路都是走不通走不远的。
坚定信仰,苦心孤诣,脚踏实地,智慧付出,做“改变性”教育,这是成功人的现实选择。
任校长跟帖:王总分析了选择性教育和改变性教育的巨大差别,即选择性教育最终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按照选择性教育的路子走,我们的学生无论小学、初中、中复、中职、高中、高考都是中等及以下学生,注定平庸,注定考学无望,况且选择性教育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天理人欲都是极限挑战。天理就是政策允不允许,让不让你做;人欲就是社会需求,广大家长选择的理由。譬如复读,家长是崇尚、膜拜你考了几个清华北大,还是大面积考入本科?用个别学生的荣耀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家长会认可吗?这就是王总批评的初中前期出现方向性的问题的答案。
我们追求的是几个700分,还是85%以上的升学率,我们初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显而易见,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几个好学生的陪衬品和陪读者?成功学校在做改变人的教育,即增值教育,重塑信心、重塑习惯、重塑人格、重塑成绩,让学生逆天改命,凤凰涅槃。具体说让后20%的学生冲进前50%以上,这是成功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生存的能力。家长选择我们就是因为在成功孩子能改变命运,一个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在成功复读一年妥妥地考上高中甚至30%的学生直冲省重点;一个各方面一般甚至是差生,在成功初中基本能保证上高中,前35%还能上重点,这是孩子在其他学校时家长想都不敢想的,而在成功实现了逆转和腾飞。
在很多家长眼中,成功中考、初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的价值取向,才使得大批有远见的家长砸锅卖铁选择成功,如果我们不做增值教育,家长凭什么选择?增值就是增分,就是成长,就是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平庸到优秀,从无望到希望。只有做增值教育,成功存在的价值才能体现,发展的路子才能越来越宽,社会的尊重才能彰显。成功人在干一件伟大的事业,付出心血和智慧无上光荣。随着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深入推进,高中、高复实现一本超30%,本科超80%的奋斗目标指日可待。
目前,高中、高考的老师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希望就在眼前。我们要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向死而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