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过程也是层级划分的过程。高考的基本任务就是选拔人才,通过高考将人才分层,对各层级人才,分门别类,进一步培养;中考的基本任务也是分层,通过分层,一部分人上普高,一部分人上职业学校,普高又分为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和一般高中。不同的层级人生发展的路径和就业前景是大不一样的,为了在分层过程中取得优势,学生、家庭会动用一切资源和能量努力博取。这就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高考中考命题的初心和基本使命是分层,那么日常检测性考试命题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么?有的人说当然还是分层,将好学生差学生分出来,以便进一步分层施教。继续问:分层施教的目的又是什么?精准施策,提高成绩。继续追问:提高成绩的目的又为了什么?在高考中考中战胜同类学生,实现阶层跃迁。那么回过头来,再细细思量日常检测性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分层还是为了提高成绩?正确的答案是:为了提高成绩,在高考中考分层中胜出,实现阶层跃迁。
现在就可以顺利回答我们的正题:日常检测性考试命题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提高成绩。通过考试,检测老师所教知识是否教会,学生所学知识是否学会。教会学会的基本标准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做到学以致用。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成绩评判。成绩好,说明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成绩差,说明老师教得差,学生学得差。有的老师不服气,说学生如果不学,老师教的再好又有什么办法?回复:这是成功老师的职责,也是成功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服只能让位。
日常检测性考试希望把学生考住还是考不住?回答:既希望考住又希望考不住?此话怎讲?日常检测性考试的目的是检验老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程度,通过考试发现所教知识中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有欠缺,从而进一步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成绩。考不住一方面说明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另一方面说明考题太简单,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找不到提升的空间,当然也就谈不上进步;考住了一方面说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说明题出的难了或容量大了,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据此,教研督导处在汇总各科教研组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成功学校命题标准指导意见,通过制度约束,让考发挥教与学的度量衡作用。
说最后一个问题,“考非所教”、“考非所学”。日常检测性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老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程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题型要从老师教过学生学过的课本和学案中选取,这是针对于我们的学情而定的。我们当然希望选择一些同类型知识原理符合教学要求的有一定难度的题考学生,问题是一考就考砸,得分率百分之三四十,这样的考有什么用?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学情,必须正视。所以老师不用着急,先从最基本的起点做起,“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教多少学多少就考多少”,在这个范围内,原题、简单变形、复杂变形逐步推开,看学生成绩,如果成绩不断上升,再逐步提高难度,还不简单?!问题是现在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走都不会走,就想飞,只会摔个半死。
出难题考住学生,老师不难做到;出简单题考不住学生,老师不一定能做到,谓予不信,可以试试。我们的课本和学案都明确规定,坚定赶走力不能及的C类题,熟练掌握简单明了的A类题,全力攻克力所能及的B类题。命题以B类题为重点,哪怕原题照出,也不会错。
如果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那就恭喜老师,为你们庆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