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成功教学考理论,最终要的是成绩。编制符合学情的学案,制定日常测试命题标准,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发挥分层施教、勤学善思、严盯紧抠、滚动提高的成功优势,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会学、学会,取得理想成绩,实现求学目标,我们正在沿着这一路径一步步奋力推进。让学案符合学情的难点在于难度和容量,降难度减容量已形成共识,效果不错;日常测试命题标准已经发布,共识正在达成。接下来,督导重点就要转到提升课堂效率,打造有效高效课堂上,这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倾注心血长期持久地努力下去。
附任校长一篇听课评述:
问题意识引领课堂教学,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量化,这是复习课的关键。通过做题让学生暴露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课堂有效高效的前提是问题是否找到并得以解决。
拿高复的两节数学课举例:杨旭涛老师讲的是积化和差和和差化积,杨老师从两个方面突破,关于积化和差,老师指出这个内容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做相关试题,有两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下面做,然后一起分析板演同学的对与错,继续指导强化。问题解决后再进入和差化积,方法同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肉眼可见,很轻松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可见难易、题量都是符合学情的。另一节数学课,上的是向量部分,老师一直在梳理问题,指导思路,也有练习跟进,老师讲课水平很高,但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讲,在做,在归纳,学生没有参与,看不出这节课学生暴露了什么问题,很难感官判断课堂效率。和老师交流,为何点出问题后不让学生去完成练习,老师说如果让学生做就会耽误时间。
这里需要敲响警钟:“宁可牺牲题量决不能牺牲质量。”如果一味重视容量而忽视质量,猴子搬包谷,收获甚微。我们要求的是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教学考理论说到底就是寻求三方面突破,一是学案。符合学情,赶走C类题;二是考试。要有标准;三是课堂,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明确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不能本末颠倒。因此,在学案编制和考试标准基本形成统一认识后,提升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问题意识是课堂的关键,学生暴露问题,在老师帮助下解决问题,路径明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彻底解决问题就是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学生不参与,问题从哪来?只是自己预设,预设的问题是否准确,是否全面就难以决断了。听评课要有明确的方向,统一的标准,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高复老师们谦虚接受,积极改进,互相学习,大部分老师课堂亮点频现。当然有效课堂仅是取得成绩的重要环节,严盯紧抠,反复滚动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期待第三次月考能用成绩验证“好课堂出好成绩”。
教研督导处很快跟进,向杨老师所在团队发出表扬函,本月绩效考核为A;向另一位老师所在团队发出批评整改函,认定该课堂为低效课堂,限期一周整改到位,一周后复听,根据听课效果再核定处罚方案。
评语:成功学校在提升课堂效率,打造有效高效课堂上终于动真格了,成功学子有幸,成功教育有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