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高效课堂?其核心就是老师精准掌握学情,所教所学都是力所能及的内容,所考内容包括课堂上的提问检测记背内容也都是只要学生努力就能掌握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只要师生努力,学习就相对轻松而且有成就感,学生怎么能学不会学不好呢?!
判断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掌握了导学案的教学内容。如果老师讲了,学生学了,但是效果差强人意,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稀里糊涂,一知半解,甚或囫囵吞枣,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老师的错。
我们对教学内容和考题难易的定义是明确的,所谓难,不一定只是认知超出能力范围,而是力不能及。对,力不能及就是难,考题不得分就是难,顺而推之,记不住背不会理解不了就是难。一句话,努力学而没有学会就是难。
在努力学习的前提下,难的原因一是超出认知能力范围,二是时间不够用,即容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
第一个原因大家都理解了,现在正在达成共识,相信会将认知的难度降下来,这个不难做到。问题是第二个,时间不够用造成的“难”。这一点牵扯到传统观念的转化和人性,需要漫长的时间扭转,这也是接下来若干年需要攻破的教学重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大小小考试的基本要求。我们所说的“减容量”其实质就是时间不够用,时间就那么多,是拉不长放不大的,只能是减容量。实施分层教学,按照学情降难度减容量,这是解决“难”题的主要路径。
注:为了不致挫伤老师的积极性,成绩考查标准高分班100%,普通班可按90%计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