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教研督导处出台的成功学校命题标准及成绩评价标准指导意见,一些老师有议论,一些老师有嘀咕,尤其是这次对个别老师发生命题事故后的处理,就让部分老师纳闷,这个题到底怎么出?
一些老师说,考试考试,没有难度能叫考试吗?都像小学生那样,一个班考上一大片双百,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糊弄家长学生吗?
命题越难越好的传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必须厘清。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四十多年来,社会逐渐形成了以清华北大为制高点的高考目标导向,退而求其次的就是985、211高校,在资源、待遇和名利的加持下,上名校,考高分成为全社会趋之若鹜的风潮。各种教辅资料对标的是名校优等生,师大附中兰州一中考高分理所当然,三流学校如果考高分就是自欺欺人。这种价值导向一旦形成趋势,就很少有人思考或反对了,即便反对,也会被碰的头破血流。普通高中不顾也无法顾及自身学情,只能通过对标师大附中兰州一中这样的尖子生云集的优质高中而对标高考。以弱对强,结果从一开始就见到分晓了。长期下去,阶层固化,两极分化,哀鸿遍野,这是必然结果。
成功学校作为普通高中,率领一批来自成绩最末端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与优质高中同场竞技,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同样的命题标准,同样的清华北大目标,都是超出能力和智慧范围的,三年跟跑,浑浑噩噩踉踉跄跄跑下来,时间到了,而人还在半山腰,不要说距清华北大的目标遥不可及,即便能冲上985、211名校也是凤毛麟角,而大批躺在半山腰累的精疲力尽的学生只能去一般高校了。这就是扎心的现实。
我们再这样跑下去,只有淘汰一条路。问题是我们创办成功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狭义讲,就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勤学善思,让一批批愿学乐学的中等生转化为优等生,实现人生奋斗目标,也体现我们成功学校的社会存在价值。成功教学考理论是大家二十多年经验教训对撞的结果,也是成功人面对中等生学情共同动脑筋的结晶,是成功高中和高复突破超越的利器,其核心思想就是准确定位中等生奋斗目标,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发挥考的度量衡作用,让教学考相匹配,循序渐进,勤学善思,久久为功,实现高考目标。
回过头来,再说说教研督导处的命题,这虽然是一个指导意见,但是必须贯彻执行,百分之六七十的得分率,九十分以上要有人,四五十分以下要有一定比例。如果真的按照这一标准命题,需要老师付出较大的心血,除了精准把握好学情,还需要经验和智慧,资历浅的老师是有困难的。个别老师担心题太简单,会有糊弄家长学生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在符合命题标准的前提下,有哪个团队考出大面积高分的现象,如果有,那就恭喜了,届时请校领导拿茅台酒给你们庆贺。
最后,再说说一个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自古以来,我们都有“宁左勿右”的陋习,所谓越左越革命,害人不浅。在践行教学考理论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右”一点不要怕,但是主要反对的是“左”。
任校长跟帖:王总就教学考理论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透彻的分析,追根溯源、生动形象,字字珠玑,醍醐灌顶。王总提出的“宁可右一点,坚决反对左”的意见,坚定了我们的战略目标。
目前,仍有老师认为平常考题如果太简单,是自我安慰,满足一时需求,无法与高考对接。有一种简单是老师认为的简单,拿两个案例分析,我和一名政治老师交流,老师说题简单了,尤其满足不了成绩好的学生,我问这位老师这次政治得分率是多少,第一名学生考了多少?回答:得分率53%,第一名学生61分;再举一例,一节数学课,最好的学生把有一定难度的第八题做上了,但第一、二两道概念题却错了。请大家思考,既然大家都说简单,为何答不上来,为何成绩这么差?衡量简单与难的标准就看是否得分,能得分就简单,不得分就难,这一判断标准必须坚持,否则就没有道理可讲了。
高三几次月考,最高得分率也没有超过70%,差的只有33%,惨不忍睹!面对这样的成绩,“简单”的结论从何而来?我们的学生是考入高中的前50%中的后15%,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是不争的学情,我们的目标就是三年后冲到前60%以上,其核心思想是准确定位奋斗目标,挣脱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状,让中等生在现有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实现突破。一味提高命题标准,对标高考,超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让学生绝望和躺平,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赢得极少数学生的成功,成功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必要?让中等生实现质的飞跃才是成功的动力和价值所在。
点评:“实事求是”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衡量考题难不难的标准是:能得分,得满分,就是简单题;不得分,得不全分,就是难题。不能凭空臆想,不能妄加猜测,更不能妄自菲薄。用事实说话,用成绩验证,永远不会错。再说一遍,判断考题是否难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我们必须坚持这一价值导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