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头棒喝

(2023-10-14 11:16:04)


对于如何赶走力不能及的C类题,由于人性的弱点,许多老师心里明白,但是真正动起手来,却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不敢下手。藕断丝连间,时间就哗哗流走了。

针对每天听评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用文字总结表达出来,发到各教学教研群,效果会比听评课本身指导作用更大。

再说一遍,解决一个班级一门课一个老师的某一问题,将整个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发布到各群,这节课的听评课效果就会成倍放大,指导作用也会成倍放大。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知行不能合一。老师们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下不了决心。第二次月考整改通知书发出后,老师们普遍都有了压力,绝大多数老师都想做好,也都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问题是在做的过程中却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人性的弱点,执行起来往往打了折扣,表现在教学效果上也就差强人意了,自然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其实解决这些问题不难,方法就是当头棒喝

这个时候,一把手尤其是权威领导一声当头棒喝,老师立马就会醒悟、顿悟过来,主动整改。如果没有或不及时“当头棒喝”,他有可能还会在犹豫中前行,能否彻底赶走C类题,还在两说,而时间却在犹犹豫豫中错失了。

将每天听评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整改过程写出来,发出去,这是对那些点了名还有一些没有点名的老师最好的帮助和指导。

 

任校长跟帖一:

什么是C类题?不仅是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难度题,还包括没有时间去完成的题。我们说要赶走C类题,大家也认同,但具体到教学中却变得犹犹豫豫,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敢动,这是老师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人性的弱点仍占上风,导学案中过难过多的题还很普遍。

拿一节物理课来说,练习题14道,学生只能完成10道,老师要求学生课后把剩下的4道题完成。请问课后有时间保障吗?时间分配精确到了分钟,哪里还能挤出时间?日积月累,这类题堆积成山,成为拦路虎。还是这节课,课堂训练8道题,第八道题全班都不会,显然超出能力范围,但是既然出上了,师生就会花时间去解决,白白耗费大量时间,却没有结果,贪婪、高估自己,这就是人性的弱点,结果难的学不会,可以学会的却没有时间去巩固,最终两手空空,劳而无功。所以说,赶走C类题,是能力、智慧,更是态度、观念。

月考卷删除了C类题,750分相当于高考的500多分,这样的试卷如果得分率能达到70%,就是350—400分,如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一轮复习的重大胜利。

点评:为什么说平时成绩就是高考成绩?我们现在的月考卷就是删除了力不能及的C类题后的高考卷,对应的高考成绩应该是500多分,如果能完成百分之六七十,就等于一轮复习完成了350—400分的高考成绩。这在过去想都不要想。二轮三轮复习继续努力,平均成绩就有可能超过400分,高考平均增分100分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这些道理要天天讲,假以时日,会达成共识的。

 

任校长跟帖二

今天听了几节文科课,一些老师本末颠倒,复习课与新课混淆,难怪文科成绩如此之差!

新课是从不会中找出会的,复习课是会中找出不会的,找到问题,问题习题化,习题量化。这些理论如果问老师可能会对答如流,实际上却难以知行合一。拿听的几节历史、政治课来说,老师还在花大量的时间梳理知识,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等,时间、地点、性质、作用等等这些书本上清清楚楚的死知识,要求学生整理并背诵,这是基本任务,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学生必须熟记,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给学生讲。知识运用理解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应该是着力点,却没有时间去解决,完全违背了复习课原则。复习课上成这样,简直匪夷所思!

文科教学中暴露的主要问题,一是概念没记住,判断题概念混淆,如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制度,同盟和联盟等等,此类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反复滚动,反复变换说法,让学生烂熟于心;二是材料题,失误集中在信息找不全、条理不清晰、表述不准确,此类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找到问题,一一对应,逐一突破。

点评:什么样的文字指导效果最好?符合教情学情实际、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并提出令人信服的指导意见,篇幅不长、不加修饰、没有空话虚话套话的原汁原味的文字是指导效果最好的。

任校长发的这两篇指导意见,多好啊,效果胜过单独指导十节课。不要说一天两篇,如果两天有这样一篇针对性强的犀利雄文,再加上月考分析报告和必须做到的整改通知,一年扎扎实实干下来,明年大考,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团队成绩是能够出来的。想想都有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