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二次月考暴露的问题
认真学习了总校教研督导处2024高考一轮复习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报告,总体感觉质量高,分析到位,比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报告有新的进步。如果每次分析都能直戳要害,并且反映在绩效上,效果会更好。长期坚持,到明年五月底,至少八次分析报告,汇编成册,再结合明年高考成绩,就是一份分量很重的校本培训资料。
通过对本次月考成绩分析报告学习思考,觉得有必要对动脑筋、管理分和得分率几个关键词深入思考剖析。
这次月考集中反映了这样一些问题:一、为什么说考试过程中只有A类题和C类题,而不存在B类题?二、靠动脑筋能拿到管理分吗?或者说为什么拿管理分基本不用动脑筋?三、编制导学案,为什么要赶走C类题?如何赶走C类题?
要理解这些问题,仅仅拘泥于学术层面永远理不出头绪,必须从人性角度思考。
首先,如何理解动脑筋?动脑筋的狭义要求是,对问题一时半会理不清思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查阅资料,需要反复论证甚至沟通,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场景。如果在考场上动脑筋,这些条件基本上都满足不了。所以说考场上就两类题,一为A类题,基本不要动脑筋就能答出来,一为C类题,基本没有动脑筋的时间和场景,所以拿不到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B类题,如果硬要钻牛角尖,也有,但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日常教学中,为什么我们的重点和重心要放在力所能及的B类题上?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B类题,B类题就是需要动脑筋才能记住理解并做到学以致用的题。也就是说能记住而没有记住,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包括那些似懂非懂、不点不通一点就通、不点不透一点就透的题都属于B类题。这样的B类题主要靠教学管理就能拿到分,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分。
这些道理要反复给老师讲,不是老师不明白,而是老师脑海中与之相悖的观念太多,许多人排斥不愿意思考。人性最难改变,猴子搬包谷,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贪多嚼不烂,雨露想均沾,最终两手空空,一事无成。这方面的例证太多了,枚不胜举。自私懒惰贪婪,包括难以接受新的事物观点理念,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化解,这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师接受这些观点后还要反复讲给学生,让学生接受。
我们脑海中始终要清楚我们的生源以中等生为主,这一学情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向。一轮复习包括非毕业年级日常教学,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攻克B类题,拿下力所能及的管理分就足够了,不要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做力不能及的C类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求大家从学案中赶走力不能及的C类题的原因。不赶走,放在里边,就是病灶,一些学生偏要尝试,就要占用时间,浪费精力却没有收获。这是人性,由不得自己。如何赶走C类题,直接删掉就完了,眼不见心不烦。
四、为什么要重视得分率?
我们说B类题转化成A类题的过程,就是分数增长成绩提升的过程。B类题是不是变成了A类题?比例有多大?提升的空间有多少?得分率是最直观的验证。得分率太低,意味着转化率太低,教学效果差;得分率太高,并不是表示转化率就高了,往往意味着标准降低了,查找问题的范围缩小了,成绩提升空间也小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庸俗化了,所以说确定好日常考查成绩的综合得分率必须把握好度。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推导,确定“百分之六七十”这一基本得分率是科学的,是有助于B类题有效转化为A类题的。所以说,科学的综合得分率是验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参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附:
高考第二次月考分析报告摘录
2023/10/6
一、命题分析:按单科,命题接近标准的科目有:高复二校的语文、物理、化学、生物;高复总校区的语文、数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兰州高三应届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河西校区的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命题偏离标准较大的科目有:四个校区的英语,高考二校的数学,总校高考化学,兰州高三数学、物理、化学,河西高三数学、物理、化学。整体看难度系数在0.5--0.6,难度过大,脱离学情问题依然严重。复读理科二校存在课程进度慢,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事故。
二、得分率分析:得分率是最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会”要求,高分班以75%左右的得分率为标准衡量,普通班以65%左右的得分率为标准衡量。整体看得分率都偏低,不达标,尤其英语,平均得分率47%,四份试卷得分率都明显偏低,根据师生座谈认为平时讲语法多,而问题是词汇积累不够,滚动不及时,边学边忘,最基础的内容失分人均22分。其他科目也有类似情况,基础知识丢分都很严重,老师教了,学生学了,但是不会或会而不对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评估成绩分析:数学评估差异大,80%的老师差异大于5分以上,55%的老师差异大于10分以上,25%的老师差异大于15分以上。杨旭涛、王万平、朱旺兴、胡建军、贾敏、雷锡金、张梅、宋兆东、安国鹏、尉文应等老师差异大于10分,最高差异33分。根据成绩分析和师生座谈,大家一致认为集中问题就是学案与学情不符,量大、过难,每天都有很多问题没有真正学会,不该丢分的基础知识丢分严重。
四、增分分析:同科目、班级、团队之间差异很明显的暴露出来了。譬如语文有增14分的,也有降9.8分的,相差24分,数学有增42分的,也有只增10.4分的,相差32分,英语有增27.4分的,也有只增9.7分的,相差17分,从分校看,理科有增150分的,也有增124分的,文科有增112分的,也有增42分的,相差70分,老师和老师之间,团队和团队之间差异很大,说明了每个团队在教学考理论的认识和推进中存在差异,团队的管理存在差异,学生能否真正学会存在差异。
五、几点要求:
1.继续坚持并优化“学案制”导学模式,根据学情降低难度,减少题量,坚持“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的复习原则,学案只有A类题和B类题,坚决消灭C类题,淡化处理A类题,将B类题变为A类题是教学的核心,可以理解为“只要是编入学案的学习内容学生都应百分之百掌握”。一轮复习就是要拿下管理分,二轮复习再谈教学分。
2.为了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教研督导处要根据文理的不同、应届与复读的不同、重点班与平行班的不同,制定新的命题标准,真正发挥考的度量衡的作用。
3.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命题质量与绩效挂钩,强化目标意识,激励成绩突出老师,树立榜样,激发全体老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推动教学教研工作有效高效展开。
4.坚持“宁可牺牲难度不可牺牲进度”的原则,采取组长负责制,统一进度,统一标准,不能再出现完不成教学进度的事故。各学科组长要加强各分校进度的监督,做好11月8、9日第三次月考的准备工作。
5.对于两次成绩都差且不能理解并落实“教学考”理论的老师及时调整岗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