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国外十大著名教育家
(2023-10-01 21:43:17)
题记:2007-2009年,我在兰大哲社学院读研,学的是中国哲学专业,期间花费一个学期主学形而上学,期间自然接触到了西方先哲,这其中就包括古希腊“三贤”,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映照古今,尤以苏格拉底为最,其地位不在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之下。十几年来,对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西方先贤思想理念常学常新,以致于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中也少不了他们的影子。
随着对苏格拉底人生历程的深入了解和对其思想理念的深度参悟,对于苏格拉底的道德修养、人格修为和学养智慧愈加敬仰,我心目中的国外十大著名教育家当然首推苏格拉底,着墨自然偏多。
一、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三贤中,苏格拉底是当之无愧的发轫者,其功绩堪比中国的孔子。
公元前6—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期”, 被誉为“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孕育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苏格拉底和孔子、释迦牟尼都处于这一时代。中华大地诸子并立,百家争鸣;苏格拉底所在的古希腊雅典城邦群星璀璨,智者云集。他们用“语言”推动社会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让人类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但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毒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教育走向和价值导向。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他还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强壮。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也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给学生的,老师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这种从个体到整体,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归纳论证法与孔子人之为人的普遍性标准设定到个体修炼接近的教育方法恰好相反,他们共同为人类文明飞跃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知识即美德。
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也是世界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界的影响很深,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女人和男人同样都要受到尊重和接受良好的教育。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里,卢梭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
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人
教学方法:重视练习与实践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重要贡献:
1.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一种形式逻辑学的推理方式,开创了逻辑推理的先河。
2.亚里士多德的儿童教育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儿童的啼哭,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粗鄙的语言,更不能让他们说粗鄙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注重德育。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但它天性中有某种反理性的倾向,与理性相对抗、相搏斗,但它又有可能分有理性,特别是能自制的人是如此。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4.勇敢与凶猛是不同的。“凡属最凶猛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勇敢”,只有那些能正视危难,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四、昆体良(公元35—95)古罗马教育家。
著有《演说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1.
2.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没有天赋的儿童更要真心对待。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天赋的素质在学习上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抱怨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可以接受教育,而多数人是迟钝的;相反,大多数人是敏于理解和乐意学习的,那些呆笨的人如同不正常的事物一样,是非常少的。他竭力主张并多方论证了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优越的观点。
3.在学习上,他认为作为一个演说家,必须有广博的、稳固的知识基础。他特别强调文学教学(包括学习历史家、科学家和诗人的著作)的重要性,他说:“除非很好地、真正地打好基础,否则,上层建筑就会倒塌。”
4.昆体良看到并提出了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问题。他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惩罚、鞭打,乃至嘲讽,只能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教师的鼓励和榜样是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有效方法。。
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五、培根(1561--1626)英国提倡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哲学家,教育家。
弗兰西斯·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两本重要的代表作---《新工具》和《新大西岛》中。
《新工具》—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所指的“知识就是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是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使自然成为人类服务的力量;第二、知识不仅是认识和驾驭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是改革社会的力量;第三,知识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
在《新工具》这本书中,培根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归纳法。培根新的演绎法----归纳法,从感觉与特殊事物中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即对一类对象的个别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沦,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即从特殊性到一般性来探寻事物的本质,强调真理离不开实践。
在《新大西岛》一书中,培根营造的所罗门宫实际上是一所乌托邦式的教学和科研机构,是培根以文学形式对复兴科学的伟大理想所作的形象化描绘,他从全面改造人类知识的理想计划出发,根据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一个在“新大西岛”中所表现出来的令人神往的理想教育方案。所罗门学院的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原和他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基础是科学研究,主要工作是实验,基本研究方法是归纳法。
培根倡导的科学教育,开创了科学发展、科学教育的新时代,启发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家,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被称为“科学教育始祖”。
六、夸美纽斯(1592— 1670)17世纪捷克教育家。
杨·阿姆斯·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之父,其《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1.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第一次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2.泛智论,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弘扬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普及知识的民主精神。
夸美纽斯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及学校管理等;《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胎教以及学前教育的内容。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七、洛克(1632—1705)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
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1.“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2.绅士教育。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为此,洛克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德、智、体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和实施办法。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绅士首先要有强壮的体魄,能吃苦耐劳;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但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洛克还提出了包含大量实用知识在内的教学科目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洛克的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影响很大。
八、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的代表作为《爱弥儿》,基本思想是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在西方的教育家中,卢梭是一个“异类”。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在没有母亲、父亲的生活里,他既是孤儿,又是流浪者。30岁之前的卢梭似乎没有任何未来可言。然而,30岁后,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卢梭一跃成为那个时代最智慧的代言者。因为不喜欢当时的教育方法,卢梭开始琢磨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他的教育思想说来也简单:让大人成为大人,让儿童成为儿童,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长规律。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小说《爱弥儿》中。
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九、赫尔巴特 (1776—1841) 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在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这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中,把道德培养作为首要基础。
赫尔巴特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创立“四段学习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十、杜威(1859-195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杜威通过反思美国当时的教育现象,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课程与教材:在活动课程中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感言:在整理遴选国外十大著名教育家过程中,让我感到为难的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伟大教育家,实在难以割舍,无奈之下,只好将其中的五位先哲以“提名”之名义附列于后,内心隐隐满是自责。
提名之一、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著有《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
提名之二、福禄培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
福禄培尔是现代学教育的鼻祖,是世界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主张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顺应天性,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但是不能操之过急。
提名之三、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l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蒙台梭利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主要教育著作:《蒙台梭利方法》。
提名之四、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提名之五、爱因斯坦(1879—1955)
爱因斯坦是被全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还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
爱因斯坦的基本教育理念:“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是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他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也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