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成功新高三,一轮复习抓什么?如何抓?通过集中培训,基本达成共识。转发两篇高三负责人的施教汇报,一见端倪。
董保太主任:
管理分是通过我们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先进行闭卷测试,再进行开卷测试得出的分差。例如总分是100分,闭卷考试30-40分,开卷考试70-80分,两者30-40分的差值就是管理分。
如何拿到管理分?
一、精心制作符合学情的导学案。过去我们一直依赖于教辅资料,导致不符合学情的偏难题C类题过多,现在我们制作的导学案,针对学情不断修订更正,选择力所能及的B类题,坚定舍弃难度大的C类题。
二、本学年的严盯紧抠重点在于盯抠课堂。以前我们总是偏离盯抠重点,以为严盯紧抠就是盯课下抠课外,但最重要的还是课堂,在课堂上管住学生,在课堂上盯抠学生,严盯紧抠,让学生学会,全力攻克B类题。对于课堂盯抠不到位的内容再进行课后盯抠,进行补充完善。对于管不住课堂的年轻主讲教师降为辅导教师,进行再次学习;对于教学能力强而管理能力弱的高级教师,转做指导教师,指导主讲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三、反复滚动。以前的滚动测试流于形式,试题不符合学情,题型偏难,现在我们出滚动卷就是对于导学案上出错的题进行滚动,每周安排滚动,检测我们的课堂盯抠效果,检测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第二周检测前一周导学案出错的变式题,第三周检测前两周的出错内容,第四周把前面的内容再反复地进行滚动检测;对于滚动卷出错的的题进行盯抠,对于盯抠不到位的进行再次滚动,再次盯抠,如此形成闭环,真正做到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
四、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老师教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会了多少?关键就在于课堂,在于坚持贯彻教学考理论。对于如何管理好课堂,关键在于“激励”,即把握好考练题难度系数,学生分数提高了,自然会起到激励作用,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张财绪指导班主任:
本学期高三一轮复习重点在于落实教学考理论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分。所谓管理分,是指学案开卷与闭卷所得分值之间的差值。如何拿到管理分?
一、制作符合学情的学案。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依赖教辅资料,难度整体偏大,教学重点放在40%的C类题上,导致AB类题无力掌握。现在要主动舍弃C类题,挑选符合学情的AB类题,制作符合学情的学案。
二、加强课堂管理,做好课堂与课下盯抠。针对学生的B类题,加强师生互动,反复提问探讨。逼着学生动脑筋,力争使会的全部变成对的。
三、做好滚动考查。主要针对B类题,制成滚动卷进行滚动,一方面了解学生B类题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滚动解决前学后忘的弊端。
四、践行教学考理论,做到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在会上下工夫。
附1:
“管理分”是增分关键
—对“教、学、考”关系的思考
河西成功学校 刘大高
在“教、学、考”关系的认知中,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受“高考不会因为我们的学生底子薄而降低难度”这个顽症固疾的影响,一味拔高难度,可结果却是拔得越高,摔得越重。然而,要想彻底根治此症,必须从根子上下手,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在成功任教近二十年里,从周周清到教学重心前移,从以考代练到以学定教,从反复滚动到“教、学、考”,这些都是无数成功前辈们智慧的结晶。王总此次再一次剖析教、学、考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者要做好教育,首先必须管住教育对象”,使“教、学、考”理论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教”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的单一行为,它还包括“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学生”,而且只有“管住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老师的重点教)与“学”(学生的主动学)。
以往,我们认为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也就是所谓的以考定教。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考题”,什么真题、模拟题呀,一股脑地搬出来,大搞题海战术。常常都是小考“小题海”,大考“大题海”。而且,每逢大考,都要绞尽脑汁地在考前“押题”、“猜题”,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在考试内容上做点文章,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种做法,早些年也许还能有点效果,现在的考试考向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的考知识记忆向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转变。如果继续认为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考向的转变要求我们要认真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那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就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求了。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考”上来一次大革命,只有革命,才会有新的突破,也只有革命,才会有出路。
现在,我们将教学活动拆分为学生获取知识活动中的一种“学生学与老师教”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变成了以学定教,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而老师的教自然也就变成了帮助学生学会的一种助推力。助推力度究竟需要多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学情上下狠功夫。都说过犹不及,所以准确把握学情是取得最大收获的关键。
说实话,这种转变在一开始,让我很不习惯,课堂在不知不觉中会重回“讲堂”,我们在课堂改革中与自己顽固的传统教法进行着无声的斗争。以前,我们抛出问题,回答问题,自问自答。现在,我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剖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前,课堂学生学的被动,现在,学生课堂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以前,课堂在我们的设计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只要我们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就会进行得很顺利;现在,课堂上常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课堂上往往会面对更多挑战,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前不得不做更多的准备,“累”,自不必多说。但时间长了,我们就发现,“逼”学生动起来的这种方法,也正“逼”着我们动起来了。动起来的师生,引来的都是活水,而且是源头的活水。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明白呢?显然,那种追着考题跑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就被淘汰了。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练就基本技能就是关键。因为,题的“变”是寓于基础知识的“不变”之中的,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从万变中找到不变才是关键。“教、学、考”理论,让我们明白,不管题目再怎么变,其根本不会变,而这个根本就是基础,就是课本,所以我们日常教学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抓紧课本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以往我们认为,抓基础知识会“抓芝麻丢西瓜”,总在难题上耗时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基础知识才是真正的西瓜”。“源清则流远”——究竟学生要学什么,老师要教什么,这不就很清楚了吗?
如何引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杜绝无谓的时间浪费,就必须让学生的学也来一次革命,一次让他们能够果断舍弃“C类题”的革命。果断舍弃“C类题”,将精力放在“B类题”上,全力攻克“B类题”,不断地变“会”的为“对”的,将“B类题”通过反复“变与练”,转变为“A类题”。
再说“考”。“考”不再只是单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成了帮助师生发现“B类题”的重要手段。“学什么,考什么。”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其中内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只有“学什么,考什么,”才能让我们知道教的效果怎么样,也能让学生知道学的效果怎么样,更能让我们知道“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通过不断解决“B类题”,掌握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标。只有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考好的真正目的。所以,“考”就是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一次考试,从试题的命制开始,其成败就已经决定了。因为一套好的试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学生学与老师教)日常教学中的不足。所以,命题不是简单的凑些题出来,考出成绩;命题,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还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现状,如果我们不是从命题开始就认真对待考试,那么就算我们再多么仔细分析成绩,再多么正规地组织考试,再多么规范地批阅试卷,那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在命题时,我们一定要注重选题,充分考虑选题的难易度,选题过难或过简单,都不能真正达到“考”的目的。
只有根据学情认真选择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作业的设置、测试题的选择、作业的批阅、学生完成情况的分析等工作才会更有效。找准源头,选好素材,才是王道。正所谓“本固则木长,源清则流远”,只有正确认识“教、学、考”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教学这个双边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才能真正为“考”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附2:
如何理解管住学生管好课堂?
要拿到管理分,必须提高管理能力和智慧,把学生管住把课堂管好。如何做到把学生管住把课堂管好,用体罚的手段是愚蠢的,用惩戒的手段是不高明的,用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才是智慧的。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没有成绩提高和分数提升更有效的激励手段了,所以说老师激励学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成绩,就是分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