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着重于对新知识点的讲解,而复习课则着重于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巩固以及查缺补漏。重心前移后,复习课和新课的异同点更加鲜明,新课与复习课叠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安排复习课,复习课进行过程中要安排复习课的复习课。
不同点一,主要体现在预习阶段:复习课是从会中找出不会的知识,即从学过的知识中找出有疑问和不懂的知识;新课是从不会中找出会的知识,即从尚未接触的陌生的知识中,找出一学就会或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知识。
不同点二,知识承载体系相反:新课是将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量化,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复习课是通过量化后的习题即考练题查找问题,找出的问题回归到课本中,寻求掌握相关知识。
相同点:形式相同,突出一个“考”字,发挥出“考”的度量衡作用。无论新课还是复习课,都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找准问题,赋分量化,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基本任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将知识点由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对不对?是不是?如何理解?如何运用?反过来可不可以?)。新课的基本任务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会的变成对的。
难点一:复习课与新课混淆不清,将复习课往往上成新课。
难点二:考练题与教学实际不相匹配,考非所教,考非所学。
复习为什么要以课本为主?一是防止知识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形不成系统;二是避免把握不好度;三是针对生源尤其是BC类学生,明确复习重点就是以课本为本。
重心在哪里?解决问题的主战场在哪里,重心就在哪里。传统教学的重心不在课堂而在课后,因为课堂的主角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创新教学的重心不在课前而在课堂,因为课堂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复习课老师备课备什么?备知识,备学生,备考练题。“三备”的落脚点落在考练题上。考练题水平高低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学情,是否与教学匹配。方法是吃透学情,立足课本,分层出题,教学考相匹配,实现激情互动。
附:成功高考三轮复习纲要
A.导入阶段,也称查找问题阶段,重在掌握学情。将各科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出来,为三轮复习提高过程中真正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B.第一轮复习阶段,也称全面复习阶段。主要任务是“过教材、选教参、筑双基”,摸准学情,确立目标。立足教材,依据考纲,坚持教学考相匹配的原则,将教学重心前移到课前和课堂,加大预习力度,提高预习质量,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交流互动,全面系统地复习高中课程,夯实“双基”,巩固A类题,基本解决B类题。
C.第二轮复习阶段,也称综合专题复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将各科知识归纳提炼成若干专题,按纲织网,梳理整合,建立各学科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通过分层定位,主动取舍,合作探究,滚动巩固,查漏补缺,重视变式题的训练,彻底解决第一轮复习中遗留的B类题,将会的变成对的。
D.第三轮复习阶段,也称冲刺复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强化模拟套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前两轮复习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已做过的考练题,带着问题回归课本,对主干知识进行再回顾总结,梳理整合,强化训练,悟变思变,互动提高,突破极限,确保高考中有能力拿到的分数全部拿到。二轮和三轮复习在一个阶段交叉进行,突出解决审题不严密,答题不规范,时间不够用,粗心以及识记模糊等非知识因素造成的失分,更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将有能力拿到的分数全部拿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