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之二
在深度研究成功教学考理论的大背景下,让我们重新温习成功系列创新教法中的一些关键词并给予新解,以加深对“问题意识”的理解。略举数例。
关于“新课和复习课”。虽然都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共同的特点也都是老师给学生讲授不会的知识,但是预习重点是不同的,新课预习主要方法是从不会中找到会的,复习课预习主要方法是从会中找出不会的。
关于“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老师动脑筋的方向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动脑筋,检验学生动脑筋的路径方法是否对路,动脑筋的成绩成果是否有效;而学生动脑筋主要路径是通过失分点找到问题点,根据问题点回归知识点,找准着力点,刻苦努力,锲而不舍,解决问题,将失分点变成得分点。
关于“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习掌握有限的知识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无限的问题。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应该坚持“有教无类”这一基本遵循,人与人的差距是不大的,主要看勤奋的程度。释疑解惑主要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差距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拉大的。拉开拉大这一差距的主要是资质,是智慧,是能力,这是充分条件,后天的努力当然十分重要,但必须承认再重要也是必要条件。
继续剖析“释疑解惑”。疑惑点就是问题点,必须是学生自己找,日常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问题和差距。老师当然要帮助学生找问题,但只是帮,找到的问题必须得到学生认可。老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引导和追问,进行释解。释解不是简单的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追问,循循善诱,无限接近等方法和手段,逼着学生动脑筋,直至找到答案。
关于“认清学情”。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即释疑解惑方面,ABC各类学生都是一样的,只是B类题和C类题的比例不同而已。前提是老师必须认清学情,必须承认学生的资质是有差异的。汲取基本知识的能力差异不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思维能力上,差距就大了。这个能力主要是先天性的,靠后天培养难度确实很大,这是分层的基本依据,也是确立目标的基本遵循,不能强求,不能勉强。不顾资质,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再次强调,后天的努力当然是十分重要的,逆天改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资质是前提,是充分条件,努力和方法是必要条件,必须明确,这也是认清学情的基本遵循。我们不能就此无所作为,而是在同类同资质的条件下,通过主动动脑筋,刻苦努力,无限接近同一层级的天花板,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这是我们能够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