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之一
一
昨天晚上,在总校召开中考一诊分析会,以前50名同学为锚,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解剖了10多名同学的考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找问题,老师对学生找出的问题进行评判,从而确立正确的问题观。
一份试卷,假如满分100分,这次考了80分,失分20分,失分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生必须自己找出来,其中C类题多少分,B类题多少分,分析要得到老师的认可。
找失分原因,必须是学生自己找,老师不能越殂代疱。老师找出的问题,始终和学生是两张皮。学生找出的问题,老师必须评判找的对不对,说的准不准。要做到这点,摸准学情是关键。而摸准学情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学考要相匹配,教学考不匹配,不管如何努力,学情都不可能摸准。
二
试题分析会目的:寻差距,找问题,定目标。失分点就是问题点,问题点就是着力点。反过来说,得分点来自于问题点,问题点来自于失分点。
试题分析会方法:追问。针对失分点,找出B类题,通过追问,找到失分根源。
试题分析会目标:如何将失分点变为机会点,成为得分点,师生要形成共识。
老师学生一科一科过,
通过解剖麻雀,最终拿出信服的方法和措施,最后两个月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三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用在教学上,就是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知识来自课本,疑惑来自何处?当然来自学生。老师必须知晓学生的疑惑所在,才能释解,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想当然。
一诊分析会通过典型示范,意图是明确的:师生共同动脑筋,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知道教什么,这是老师的责任所在;学生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是什么,这是提高成绩的前提条件。
无论大小考试,考完后老师可以对答案,但不能先讲,一讲学生就不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道理大家都应该理解。必须是学生先动脑筋思考自己的失分原因,分出B类和C类题,要由学生自己讲出来,这点很重要。无论是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必须是学生讲卷,老师做裁判,进行评判,纠偏、纠错、补充,这样才能避免长期养成的老师动脑筋学生不动脑筋的问题固化。
没有学生的预先思考,就不可能对问题深度理解。通过这次分析会,意在改变过去老师代替学生思考的坏毛病。由此要在全校形成新的问题观,让问题意识得到升华。
任玉玲校长跟帖:
昨天晚上的会议,除了主会场初三应届50名学生和全体老师外,其他分校所有老师在分会场都参加了视频会议,王总用三个小时和学生、老师对话,就一诊后如何分析试卷(适宜所有年级)做了重要讲话,是“教学考”又一次补充和升华。总结如下:
一、考试的目的:寻差距,找问题,定目标。中高考一诊是方向性清晰、指导性明确、具有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一次考试。一诊后,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迎战中高考,从理论上讲,平均再提升50分左右是最低目标,这也是一诊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所在。而事实如何?大家想想,一诊后师生更努力,付出会更多,但成绩几乎冻结了,很难突破,为什么?
二、核心问题:老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学生真正的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发现的,一是老师预设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的问题;二是学生被动学习,程式化接受,没有深度思考,反刍归纳,只求答案,不问出处,问题永远是问题。只有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找到失分点,确定问题点,定位着力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及时帮助学生把关、评判,师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三、具体操作:第一步考试后将标准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找自己的失分点,一分一分剖析,深度思考,找到错误的根源,确定失分题是哪类题。找出B类题,分析清楚失分的真正原因,精准确定提升点。以初三应届白嘉运同学语文为例,第1题根据拼音写汉字,他丢了一份,“轩阁”的“轩”写错了,这是个简单题,学生自己可能会认为是B类题,把它作为着力点。老师就要纠正学生错误的定位,因为已学字词句多如牛毛,任何一个都可能考到,如果将此做为着力点、提升点,无疑是大海捞针,得不偿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题只能顺其自然,碰运气;同样是字词,在默写中出现的问题就可做为着力点,如“开轩面场圃”中“圃”写错,就可以定位为着力点,因为默写都是名句,范围很小,保证会背的一定写会,平时要边背边写,这几分就能拿到;再如第10题,“结合下列材料,联系生活学习经历,谈谈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的启示”,白嘉运同学审题不严,忽视了前半句“联系生活学习经历”,只是谈了启示,丢失2分,这2分只要认识到了就保证下不为例,再如17题,“请根据四则材料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白嘉运同学没有联系材料且关键词不突出,丢失3分,这样的问题上白嘉运丢失的5分,是不应该丢的;再如回答问题要找到关键词,“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个句子翻译关键词是“颓”和“者---也”,“颓”是实词,是“醉醺醺”的意思,不能误解为“颓废”,“者--也”是判断句,必须明确,译成“醉醺醺躺在人群中,太守醉了”和“醉醺醺躺在人群中的,这是太守醉了”看似没有多大出入,但第一句没有明确判断句,就不能得分;再如白嘉运同学作文题目怪异,晦涩难懂,看得出喜欢在题目上标新立异,往往会弄巧成拙。要让他学会在文段中找题目,不求怪,只求稳。通过这样解剖麻雀似的细化分析,精准确定着力点,这些着力点不仅使得这道题破解了,而且遇到这类题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就白嘉运同学而言,在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下,就能稳稳的提升10分,这10分是看得见的,是抓的住的,是保证拿到的。第二步,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判,及时纠偏,达成共识。第三步,师生明确目标,反复追问,反复变式,反复滚动,反复盯抠,师生对着力点如数家珍,学情了如指掌,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围绕着力点多练、多变、多问,保证着力点都变成提分点。
四、要求:
认真学习王总的指导意见,及时纠错,落实到位,老师对每个学生一诊后着力点建立档案,各个击破,解决1个划掉1个;学生的问题点、失分点、着力点有共性的,有个性的,因此,对症下药、个性化指导尤为重要。减少普讲,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加强锻炼,保证休息,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有方向,有动力,有心情做好最后的冲刺。其他年级,月考、期考都按照这个思路,牢记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做好落实,及时发现创新型人才,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