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
地方财政紧张,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很简单的道理,地方财政过去主要是依靠卖地收入在支撑,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财政后继乏力,地方财政资金的缺口就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地方开始出售食堂、景区等国有资本运营权,有的地方开始全城收取停车费用,还有的地方开始拖欠地区公交车运营费用、学校水电费等等。这些新闻屡屡登上热搜,其背后原因全是当地财政支撑不住。最近的热点是清理编外人员。随着哈尔滨打响清理编外人员第一枪之后,浩浩荡荡的清理浪潮由北至南迅速席卷全国,很多地区都开始跟进,将编外人员清除出体制。哈尔滨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是因为财政缺钱,财政紧张程度超乎想象。数据显示,2022年,哈尔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62.2亿元,支出却高达1545.5亿元。也就是说,全年亏空高达1283.3亿元。这些亏空之前依靠转移支付和发债来偿还,在债务规模受限、全国财政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之下,哈尔滨只能依靠自己来弥补亏空,清理编外人员纯粹是断尾求生。
居然欠了这么多钱,就在人们以为这已经是全部时,贵州站了出来,用更为严峻的现实告诉大家,目前的形势远比你想象的还要严峻。因为欠债太多、无力偿还,贵州直接躺平了,公开表示,还债压力巨大,仅靠自身能力已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根据2021年的数据,可以得知,贵州的显性债务已经高达1万多亿,隐性债务不得而知,2022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从他们躺平言论看,情况绝对十分严峻。
地方财政紧张,甚至偿还不起债务的仅仅是哈尔滨和贵州吗?如果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这样,那我们是不是已经资不抵债了?从感情上,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因为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给搞出一个破产来?过去人们都说,国进民退,觉得这样不好,但从目前信息看,这也不是国进民退啊,国在退、民也在退,钱都去了哪里?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发展了这么久,尤其是房地产发展了这么多年,各个地区或多或少都卖了很多的土地,按理说,地方财政应该很有钱才对。可现实却是,他们不但没有钱,还欠下巨额债务。这些钱,卖地的钱,发债的钱,他们到底花到了哪?都给了谁?需要一个答案。
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属实吗?如果属实或部分属实,说明了什么?如何破解?谁来破解?政府埋单是必然的。当财政收入不断下降,甚至入不敷出的时候,只能继续发债。发债就是变相印钱,直白说就是全民埋单。靠印钱解决债务周期,虽然风险很大,但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的。
中国老百姓韧性强,有足够的承受力,足以抗衡各种艰难困苦。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大趋势是必然的,也是不可能逆转的。一是通货膨胀维持在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边界线下,二是低层次发展会持续推进。毕竟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民生问题。至于孙立平所说的“国计”部分,难度确实很大,因为这不是我们一家说了可以算的。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民生领域发生的各种悲剧闹剧就可以理解了,当然这只是开始。M2增发是必然趋势,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得靠“发展”。老人家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儿。安全和发展,两大核心,安全是前提,发展是根本。总理也说了,组合拳会一套一套出,慢慢来,不着急。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发展不会停滞,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会越来越强。当然,我们思考的着力点不在这儿。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大趋势背景下危中寻机。一是在人口不断涌入的城市,现存公办教育能满足新增就学压力和要求吗?民办教育生存空间有多大?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二是成功学校要不要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必须发展,必须创新发展,否则只有死路一条。问题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口在哪里?钥匙就是创新。
具体从六个方面着力:
一、以全部身心投资教育;
二、常规教育教学不落伍;
三、创新教育教学不停步;
四、责权利保障机制到位;
五、全方位激励动力十足;
六、素质教育坚定践行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