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成功高考群看到靳汉雄老师的一个帖子,再一次触动心弦。靳老师说我胆子大,其实他的胆子也不小,他说出了我想说而不敢直说的观点。靳老师原话是这样的:“由于生源所限,成功学校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研究型人才,但完全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而王总所主张的抓基础,降难度,反复练,重活用就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做了很好的保障。”
这话听起来虽然扎心,但不得不承认,说到了根子上,“生源质量不高”,这就是成功学子的“基本学情”。我们面临最大的窘迫,就是领导老师不敢也无胆“弄清学情”,这是导致我们这几年成绩每况愈下的根源。大家细细思量,是不是这个理儿?!
2017年前,高考命题标准即便从7:2:1逐步变为5:3:2,凭着成功老师的认真负责严盯紧抠反复滚动,成绩还是说的过去的。2017年后,随着新课改落地,高考标准变为3:5:2。我们和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出于天然的思维惯性,没有洞察到这个变化的后果的严重性,仍然用老方法继续沿着原来的轨道狂奔,结果就是越努力成绩越差。
这个高考命题标准最根本的变化就是重在“选拔人才”而不再是检验高中教学成果,对于老师们来说这是很残酷的。教了三年,功夫白费了,一些老师想不通,导致情绪崩溃。但这就是现实。
什么是战略?选择就是战略,选择大于努力。选择错误,越努力与目标越远。大家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去年三月以来,我们开启的教学考关系问题的讨论为我们改变和重新选择开启了序幕。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认清学情,确立目标”。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认清学情,确立目标”的初步成果有:1.我们的学生中考成绩大都处于后百分之三十,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复读生,这样的学情决定了我们的高考目标不能放在最高端的研究型高校上,具体来说就是保二本争一本;2.明确日常检测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成果,杜绝考非所教,考非所学,让教学考相匹配,真正发挥“考”的度量衡作用;3.立足学情,循序渐进,提高突破。勤学苦练善思,或者说多练多变多问,在成功系列创新教育教学法指导下,不断战胜困难,不断战胜自己,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中考复读和初中的初步成功,最大的靠山就是不用花大力气讨论“学情”问题,因为信手拈来的题型都在7:2:1的框架内,在整体环境中没有其它选择,一门心思苦练内功,成绩就出来了。而高中不是这样,我们接触到的,主流舆论鼓吹的,专家解读的,各种参考资料对标的都是中考成绩前百分之二三十的学情,不加思考不加取舍一味拿来这样的标准检测资质成绩大都处于后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其结果就是水土不服,消化不良,药不对症,越学越糟。
要让知识分子改变观念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以成功高中为主,这一年的教学考关系问题的讨论最大的收获就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目前所处困境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思考并试图改变。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
新课改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以师大附中和兰州一中为代表的这样的一流高中,这样的学校会越来越亮眼。我们也清醒地洞察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包括大多数民办高中在新的高考选拔模式下正在走下坡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日趋窘迫的生源,体制僵化,延续惯性思维,缺乏悟变思变求变的主观能动性,等到有朝一日醒悟过来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机遇往往是在危机中孕育的。好在我们现在醒悟过来了,还不算晚。只要我们坚定信仰,立足学情,志存高远,思变求变,苦心孤诣,苦练内功,创新突破,坚持不懈,奋斗到底,成功高中一定能够在这个大变革中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