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源于动脑筋

(2023-03-31 12:21:34)


    3月30日,在成功微信群发布了《新时期高考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引起较大反响,老师纷纷跟帖,发表真知灼见。摘其精要者照录如下:

高兴斌校长:
    “三新”背景下的新高考,“活”的试题如何理解和应对?王总做了经典诠释:“熟能生巧谓之活、触类旁通谓之活、不断追问谓之活”!如何采取落地措施,使得二三轮备考实质性解决力所能及问题,保证成绩有大幅提升,浅谈个人想法,也请各团队拿出更有效措施!
    一是各学科利用考卷暴露的问题,精心制作微专题,渗透到二轮大专题复习中,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弥补一轮不足,再夯基础,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知识熟练掌握,直至熟能生巧!
    二是每两套试题必须制作滚动试卷进行变式训练(主要是B类题),二轮复习学案和课堂也要注重变式讲解和变式训练以及变式检测!试卷不求多也不允许多!要在“变”上做文章,要在“求变、思变、悟变”上下功夫,要让学生A、B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是课堂盯抠和课后盯抠有效衔接,核心是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采用不断追问的方式直至解决问题!

语文高级教师靳老师:
    听了王总有关成功教学现状和对策的讲话,很受触动。从中既感受到了王总的胆识和魄力,更感受到了作为成功学校董事长的情怀、敏锐和担当。
   首先,王总能够从大视野去审视成功学校的生源现状,抛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戒好高骛远,提出了符合成功实际的教学对策—立足学生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考”,我认为这是科学而又务实之举。这个思路如果落到实处,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就会让成功学子享受到真正适合自己学情的个性化教育。从表面看,这种理念似乎与《课程标准》有出入,但这种降低教学难度的做法实则是为了夯实学生基础,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坚决落实,并不断提炼优化,形成成熟的适用于成功学校学情的教学理念。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也应降低难度,在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知道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也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其次,在降低难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背诵、听写、仿写中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兴趣,让他们愿意在语文学习上花功夫用气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另外,王总针对降低教学难度适应学情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问题提出了在“活”字上下功夫的思路,这就和前面的夯实基础,提升学生能力很好的对接起来,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升学率,让学校、学生、家长都得到最大收获,也找到了这几者之间的契合点。
   1.熟能生巧谓之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会知识—做对练习—快速解决问题”,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学生会遇到“学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快”的问题。而熟能生巧就是让学生对自己能够掌握的东西反复训练,达到“会、对、快”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得分能力。首先是多做练习题,多做练习是我们解决当下各种所谓活题的最基本手段。像语文教学中,主要应该扣住背诵、听写、理解、语言运用等最基础的环节,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在分析、综合、鉴赏等方面有所突破,但不能在综合、鉴赏方面有过高的期望值。
   2.触类旁通谓之活。二三轮复习中,老师应该就说讲题目中的问题对学生连续设问,带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语文教学中讲解完有关文言断句、文言文翻译、快速识别病句的方法后,要在不同语言材料中运用这些方法,在反复训练中提高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获得切实的收益。
   3.不断追问谓之活。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学习最终的目标都是学以致用,即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少年来,人们对书生往往有些不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也被广泛认同,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绝大多数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没有学以致用。凡是在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人物几乎都是读书人,而且是注重经世济用的读书人,他们成功的根本就是学以致用。由于生源所限,成功学校无法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研究型人才,但完全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而王总所主张的抓基础,降难度,反复练,重活用就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做了很好的保障。

生物张老师:
    王总对当下经常提到的考试中的“活”做出了三个层面的独到解读。结合两次诊断考试,现就生物复习备考做如下思考:
    1.多练。熟能生巧谓之活。多练,是我们解决当下各种所谓活题的最基本手段。在高一、高二及高三一轮复习中,我们注重解决题目中占30%的基础。二三轮复习中,则把重点放在中档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拔高能力的时候,基础千万不能丢弃。我们要反复滚动练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多练不是指陷入题海,那将得不偿失。
    2.多变。触类旁通谓之活。要想在有限的题目中,有限的时间内,对力所能及的知识,做到尽可能的掌握,需要在课堂上对知识由点及面,由一到多,总结归纳。我们的学生需要引导,需要在一题多变中去慢慢体会一类题目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活题中稳定不变的核心。二轮复习中,老师应该就说讲题目中的问题对学生连续设问,带动学生思维,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另一方面,帮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记忆知识。
    3.在每次考试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容易准确地找到学生在复习中出现问题的偏差。对这些偏差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就偏差知识点形成微专题。生物组学科内会集体制备微专题学案,选其中包含基础知识点以及相应难度例题,及变式题再训练。这样就能及时弥补复习中的遗漏点,才会取得很好的二三轮复习效果。

郑雪梅数学老师:  
    1.坚持抓基础。重视基础是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真正落实。出辅导资料或模拟题的人要“展示实力”,出的题越来越难;老师们也常常热衷给学生讲难题,讲技巧,不断拔高;学生也越来越浮躁,不能静下心打基础,瞧不上基础题,沉浸在模拟题的题海中拼杀。重视基础有两层含义,一是真正掌握好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运算过关。只要基本功过硬,高考中的基础题不在话下,中上难度的题也有了解决的基础。在平时学习中研究课本特别重要,而模仿高考命题方式,对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是最为高效的方式。所以70天备考,我们至少每周需要限时训练两个微专题,题从哪里来?课本。
    2.重视“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解题训练上,还要学会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问题常具综合性和应用性,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向来是我们的短板,让学生很不适应。数学建模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新高考的亮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必要的探究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方法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落实,落实,再落实。每次考试后,总有同学遗憾地说很多题都会但做不对,只有用心将所学问题真正落实,才能在考试中应用自如。很多重要方法,学生听讲过,做过也不一定能在考场正确应用,这很正常,对基本例题、核心方法需要我们反复练习、思考、体会,直到真正掌握,真正“练活”。如何练“活”?源头就是勤学善思动脑筋。从三个层面练,第一层面,熟能生巧谓之活;第二层面,触类旁通谓之活。举一反三,反复变形,触类旁通,就能做到活学活用;第三层面,不断追问谓之活。带着问题找学生,逼着学生动脑筋。动脑筋的基本路径就是不断追问,透过现象找本质,直至找到问题根源,并彻底解决问题。这既是成功“问题意识”的精髓,也是“练活”的基本方法。
 
高兴斌校长:
    王总对新高考的理解比我们一线老师更透,深感惭愧,更充满敬畏!“熟能生巧谓之活,触类旁通谓之活,不断追问谓之活”这三句话不仅仅诠释了“活”的含义,而且也明确了解决“活”的方法!更让老师们有了抓手。昨天我发的朋友圈市教育局何处长也在关注,并要求做新闻稿。教育部门专家领导的关注和跟踪充分说明我们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超前的,也是完全符合“三新”背景下课程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只要我们认真抓好落实,前景一片光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