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考关系的研究破题了

(2022-03-30 10:30:04)

                                                                            

    关于语文检测题如何考这一问题,高二理一理二团队陈红梅老师的观点应该说破了题。  
    陈老师说,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一是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又不考课本上的内容,那么学课本知识,背课本上的文章到底有何用?甚至一些理科生选择了在语文课上钻研理科科目,语文早自习休养生息,以便上好理科科目;二是在平时的评价中,学生在语文科目的表现没有纳入考评,学生平时更加不管语文学习,语文课彻底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三是语文科目面临的问题,大家虽然有目共睹,可真正的解决方法还没有找出来,就这样推天度日,得过且过。
    陈老师说,希望“上什么考什么”这一理念的提出能够让这一现状得到改变。不过她又担心,这只是一个运动,而不是他们学习的方向。语文教学真的需要坚持形成一个体系,而不是一曝十寒。
    对于语文如何教,如何考,陈老师提出了鲜明的观点:“语文如何考,重在考能力。”我们对语文检测题考查什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总的原则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具体如何“考”?应该以考纲为指引,以课本为内容,实质上不仅仅是考查语文知识,而是透过知识考查能力。同时在教的过程中也应该以课本为内容,教会学生语文方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夯实基础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能力,以便通过知识迁移,读懂课本以外的文章,同时也慢慢引导学生改变自己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偏见。
    语文“考”什么?就“考”老师教过的课文,“考”老师训练过的能力;“考”学生学过的知识,“考”学生练习过的能力;“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于语文平时检测题如何考,这一问题提出后,引发了各年级语文老师的热议。

                                                                           

    通过大家对语文教学考有关问题的思考和热议,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困难是比较严重的。以语文检测题如何命制入手,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这个讨论太及时太重要了。
    在讨论中,也有个别老师对“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发出质疑。初三一语文辅导老师在发言中说,语文不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如果这样的话,那只是考学生的记忆力,太偏窄了,误人子弟。   
    对于这位实习老师初生牛犊不怕虎质疑的勇气要点赞,她剖析的内容也是说的通的,而这些内容恰好是老师应该教学生必须学的。但是我还是要问,如果教什么不考什么?还要老师干什么?
    通过这位实习老师的发言可以看出,她还没有理解“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内涵。看来我们对新老师的培训工作做的很不够。
    有这种想法的老师肯定大有人在,否则语文教学也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教学考遵循的都是教纲和考纲。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反过来说,考什么就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语文课也是如此,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位老师发言后,很快一些语文老师就坐不住了。初二年级主任、教语文的李雪亮老师发言反驳:“学什么考什么,这是我们教学必须要坚守的基本原则,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虽然语文学科综合性很强,但是所有考察的内容都来源于课本或者由课本知识迁移而得来,万变不离其宗。”
    紧接着,初一年级主任、也是教语文的宋霞安老师发声:“学什么考什么,这个观点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绝对是对的,不能质疑。语文考试和任何学科一样,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培养的是多种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等。能力不可能放在课本中,而是长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初中校长路颜锋也发表观点:“如果把语文课本教学只是看成简单的记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虽然语文中考中,课本的原题很少,但没有脱离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这一原则,课本仍然是基础,是中考的指挥棒,如果不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就达不到基础知识的积累,就缺乏最基本的阅读。中考题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课本在中考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在掌握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熟悉中考题型,通过考练掌握技巧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升语文科目的中考成绩,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这种看似激烈的讨论是健康的,更能吸引老师们关注并思考。

                                                                       

    高一年级语文老师李芳芳在发言中说,陈老师所说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确如此。我也感慨颇深。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重在积累,厚积而薄发。它似乎没有看起来很像知识的知识,每一个问题非常不起眼,有时被老师忽视,教师上课讲的,很多时候又有些深奥,不符合实际,和学生并没有达成共识,那却是学生真正的问题。如果从高一开始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语法知识积累不够,阅读能力又是以这些积累为基础的,课本知识点都没有弄清楚,文章的精彩之处也没有领略欣赏,那高二高三稍有内涵的文章就无法读懂,甚至在做题时读到应该与文中出现的概念或情景联系的时候,学生的大脑里就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存,自然就联系不起来,导致学生慢慢地对语文课失去了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研究新高考、新教材以及学情,带着学生的问题传道受业解惑。教什么,学什么,怎样考,思来想去,高一的学生还必须以课本为重,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吃透教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引起质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考,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随便拿一套试卷测试学生,之后的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再反馈给学生,都没有任何意义。还是教、考和学分离,无法做到相互匹配。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慎重命制语文测试卷,从高一开始,改变这种不实的测试方式。
    这位李老师说得对,老师教什么?难道仅仅局限于课本?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估计语文教学也就完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是传道者,而不是教书匠。以课本为主抓教学,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的能力。能力不可能放在课本中,而是以课本为本,通过海量阅读、思考、理解、演练,超出课本内容,长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结果。语文学习是这样,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是这样,不能把语文“教学考”之间的关系异化了。

                                                                           


    短短十几个小时,参与语文教学考问题讨论的老师超过50人。认真学习大家的讨论,发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考,而是教和学,这是让我感到郁闷的。
   任校长随后发表观点,她说:“前几天,王总阐述了教、学、考相互统一的重要性,提出学什么考什么的核心命题。指出考试是检测阶段性教与学结果的重要手段,试题命制科学才能达到此目的。如果脱离实际,在目标导向上存在问题,将会事与愿违。老师们纷纷发表见解,精彩纷呈。昨天王总根据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又发现了语文学科的问题,指出语文的问题还不在考,主要在教与学上。学生普遍不爱上语文课,主要是认为课本知识与考试没有关系,老师教的费劲,于是乎顺应学生的想法,把重点转移到教辅资料上。那么,课本和考试真的没有关系吗?课本所选的篇章段落就如理化课的例题一样,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选取写法、内容、题材等各不相同的三四篇文章作为例子,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多元思维的能力。而且课本内容是编教材的专家在海量的文章中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例证作用,舍弃课本以教辅资料为核心,无疑是本末倒置。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命门,语文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关键。这个能力不是能看得见,抓的住的,而是通过大量阅读训练综合体现出来的,它不仅体现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还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更渗透提取信息,辩证思考,多元发散思维等能力,但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确实需要大量的积累,厚积薄发。能看得懂,能表达出,能提升能力,能洗礼灵魂,这些都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素养,因此,语文学习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任校长说的太对了。我们讨论教学考,是立足于教和学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才寻求解决考与教学不相匹配的问题。而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在语文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观点大相径庭,有的甚至相互排斥。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说这种讨论特别有意义。     
   疫情过后,准备到高中、初中、小学听几节语文课。也希望各级领导和教研专家们认真思考,并鼓励老师们继续发表真知灼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